北京灯市口及元宵节的传说
来源:金玉米 编辑:雪茄
时间:2017-04-25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北京有条街叫灯市口,因明代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十八在此设灯市而得名。

北京灯市由来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时皇帝还曾赐百官假十日以庆祝灯节,灯市放灯时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远近游观者不下万人,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而起。
明永乐年间在今天的灯市口大街一带,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每到正月初一至十六的晚上,这里的店铺酒楼都各自挂出彩灯,五颜六色的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五色明角灯等,变成一条绚烂夺目的灯街。其中以上元节这一天的灯火最盛,因此又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罢灯之说。
清代的张居正《元夕行》写道: 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由此可以想像出当时的灯市场面是多么的壮观和迷人。
清代后期灯市移至外城,灯市口作为地名得以保留。灯市口大街曾建有镶白旗满洲都统署、张贝子府、熙贝勒府、佟国纲府等。
民国以后,这里更加萧条,不仅无“灯”,就连“市”也消失了,只留下灯市口这一地名。
元宵节是中国的古代的情人节?
有学者考证: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有诗为证: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唐寅《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元好问《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 清·董舜民《元夜踏灯》: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在近代文人中,王国维是一位文学家,他自尊心极强,个性清高、倔强。他最看重人格的尊严,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原则,他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三大厄运都降临到他的头上,王国维以三层境界论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高层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得多好啊!可是到后来,时局动荡不安、环境的种种压力,终于酿成了一代宗师赴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的悲剧。自己却成了“扑嗵一声,那人却在,湖水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