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汹涌,我看不清世界未来10年的情节和细节;身居中国,我仅看得见模糊的轮廓、框架和趋势。
像过往的15年一样,房地产及相关领域的投资,仍为百姓投资正确的也可能是唯一的王道。
一、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中国大势,不可逆。
未来10年,中国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都市化、都市群落化、首都国际化,不可逆天。
一个简单的细节就可以佐证的是,“三农”会挽留住80后、90后、00后吗?答案或许很明确:像所有国人一样,他们面对同样是回不去的农村和乡愁。
二、北京、天津、河北的京津冀一体化势不可挡。
或许,北京的“首都圈”、河北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目前因政经等种种因素实质上仍停留在口号和文字层面,但一体化、互融化之趋势有目共见。
一个细节支撑是,河北固安县的一个小小派出所热闹朝天,户籍民警累得苦不堪言,每年有一两万外省(京、冀之外)户籍的人在落户这个河北农业小县。
或许,唯一等待的是政策性的破茧和突围;时长,可长可短,有不确定性,但“十八大”也许是个分水岭。
三、“漂一代”的移民化造成实质上的城市聚集。
在中国13亿国民全部成为身体、居所、思想、灵魂的“流浪者”、“漂一代”的国情背景下,环北京地带挤满了突围北京和流落京郊的“进取者”和失意者群体。
燕郊小镇,成为东北人不远千里征服北京的第一站,潜伏在三河的这个一日三变的小城,浩浩荡荡,人满为患。他们视燕郊为过渡带,锐意晋京。
同时,北京二环、三环的原生住民因拆迁、被“迁徙”等诸多因素拿钱后奔赴燕郊、香河、固安、涿州等环首都区域,养老、收租、定居。
内外夹击的环首都圈,在欣欣向荣的外表下,充满裂变、“冲突”、再定位,主体人群渐变为变成实质上的移民部落。
四、限制房购的政策空间,逼仄、收窄乃至有技穷之势。
在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未来10年有可能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帝国”的特殊发展期、过渡期,在城市化共识渐变为“真理”的背景下,经济规律不可逆:土地、房产是最直接、最见效、最强势的落点和结果。
不要相信表象的城市化数字,重在质;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磨合、渐进,中国或许还要有比蓝图更漫长的路要走。
这,就是未来增值、盈利的时间区间。
五、城市群落接合部最大的异动是面临“观念维稳”。
首都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群落接合部的维稳目标在社会管理领域维稳的同时,最大的难题是“观念维稳”。
在城市之间的接合部,怀抱种种目的的原住民、“外来户”(移民)、资本机会主义者群体之间的动机、思维方式、思想、理念、情绪在动荡期发生冲突、交汇、融合、矛盾,身体和居所的位移和安置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再造、磨合,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情绪,社会层面的物化管理之外,观念维稳成为城市群落管理重中之重的难点,也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首都经济圈尤为明显。仍以燕郊为例,“闯关东”的人回来了,东三省不安分守己的人们不远千里来到通州郊区——燕郊,性格、观念、习性、行为方式等严重冲击着燕赵小镇的固有观念;北京的资本投资者对燕郊小农经济式的地产业带来冲击和嬗变;土著居民的挣扎、抱怨和顿悟……人群内在观念的纠结、摩擦、融合长期存在。
了解社情民意,做好充足的“观念课”,是城市群落接合部的地产投资者必备利器。
六、“访民经济”赋予部分首都地产业另类气质。
因为首都的特殊政治功能,上访和接访成为产业。
在北京,每年的上访者是个令人挠头的数字;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穿官衣”的接访人员的数量也蔚为大观。
一个例证,在南三环、南四环之间,匍匐着多少上访者,甚至出现了上访村。
在此类区域,这些特殊群体的住房成为必需,短租、合租、长租业发达而活跃,特殊饭馆、宾馆生意繁荣;“穿官衣”者的思维观念发生变化,有的甚至成为房产购买者、投资者、经营者。
有访民,就有访民经济,就有访民地产。
七、“一个城市只有一个‘CBD’”的观念愈发清晰并成为投资共识。
从300年前的美国芝加哥到今天的首都CBD,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证明一个颠扑不灭的投资准则: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商业核心——CBD,而不是数个。
在北京,个人判断就是国贸CBD;区域商圈不可替代核心商圈;副核心成不了主核心;卫星城中心成不了城市核心本身。
城市CBD会伴随时间,伴随光阴的演进,依据商业自身的力量释放出更强大的商业力量,而不是风尚的力量、政策的力量、舆论的力量。
八、任志强房产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时间越来越会证明,房产真理的翅膀在任志强手里,而不是在牛刀、易宪容手里。
结合任志强的房产实践和思想,或许更容易找到房产投资的终极路径。
九、全业态地产投资成为共识
除了商品房,还有商住房、商铺、写字楼、底商、四合院、别墅、门脸、经租房、车位、地下室、小产权房、租赁权房、仓库、工业厂房、老平房、使用权房、郊区农家院、、棚户区改造房、耕地、种植园、养牧场、林地、山地、荒地,还有政府背景的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廉租房、单位产权房,甚至还有墓地、骨灰盒存放租赁权。
只要和土地、房产、房子相关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投资标的、投资产品。
人们的视野从单纯的商品房概念出发,已经扩散到全业态的房地产产品。
这样思维下,即使限购,也有人会有多样的机会。
抱残守缺的传统的房产投资理念得到改变。
有人说,既然人们对特殊国情下70年产权商品房心存疑虑,那么短期产权、租赁权、使用权的房产投资又有何妨?关键是合同的规范性、法律健全性和人际诚信性;关键在于你对房产投资的而理解。
十、地铁是引爆河北环京地产的唯一导火索。
开通北京到河北的地铁,是唤醒河北环京地产的最靠谱的举措。
比如,燕郊修地铁接轨北京地铁6号线;比如,廊坊地铁接轨北京地铁亦庄线。
可以现象,将会发生什么。
十一、旧城保护败北于新城扩展
曾一智、华新民、王军、爱塔传奇等旧城保护、文保人士的力量孱弱,最终败北于物质力量强大的地产界。因为,在中国国情下,处于特殊时期的目前阶段,城市和地产营建者仍处于原始的物质为上时期,远没有进入精神考量阶段。
旧城复苏和繁华成为没落贵族、精英人群、知识阶层的乌托邦幻像。
道理很简单,城市和房产的主力消费群体仅处于追求“遮风避雨”物质庇护所阶段,还没有多少文化消费欲望,更谈不上对文明的回顾和求索。
铲车和推土机裹挟的现实力量远大于网络和微博的呼吁和叫喊。
一座座旧城、故居、老宅院、遗址会在“新旧拉锯战“”中“死得其所”,一条条老街巷、胡同会历经百般蹂躏后销声匿迹。也许,它们并不真的属于这个阶段。
结果虽充满悲悯和残酷,但或许是大趋势。
目前阶段,原因有四:
一、城市是“市长主导的城市”,不是“没落贵族”之城;
二、城市仅是人民身体的庇护所,还不是人民灵魂的“栖息地”;
三、文明委、文物局、宣传部是城市管理的绣花和点缀,而发改委、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城管执法局才是冲锋陷阵的城市发展的生力军;
四、文保等法律法规只是写在白纸上的黑字,还没有真正的约束力:有起点,没落点。
十二、通州新城也许未来10年最大的赢家
在纷繁的城市“大跃进”过程中,城市的台面上上演着无数“大戏”。
地铁剧。
商圈剧。
大学城剧。
组团剧。
卫星城剧。
城市圈剧。
首都圈剧。
目前,第二机场剧的前戏正轰轰烈烈、宾朋满座。
但,这些,在通州彩排的“副首都”大戏面前兴许都会黯然失色。
首都,中国只有一个;副首都,中国也只有一个。
这就是通州导演的中国观点、世界表达。
这就是通导演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话语权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