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甜品店大盘点

港式甜品大概可分为传统及新派两大类,传统的主要以老字号为中心,卖的是红豆沙、番薯糖水、芝麻糊、杏仁茶、腐竹鸡蛋糖水等,部分款式还带有广东式甜品的影子。新派甜品店卖的,是有Fusion 元素的款式,又或是近十数年由港人创作的甜品,是香港独有的甜美。你想品尝朴实的传统口味,或有感受创新甜品的心思?不论你的选择如何,我相信结局一定是叫人满足的Happy Ending。
大良八记:首创椰子糊
要认识香港的甜品,大良八记必定榜上有名。此店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40 年代的广州,创办人均叔当时已在广州拥有两家甜品店,由于他是顺德大良人,家中排行第八,因此取名为大良八记。后来在上世纪50 年代结束营业,来到香港辗转做过几份工作,终于在80 年代找到好搭档,决定重操故业,大良八记的招牌才得以重见天日。现在它已变成香港的老字号,鲜黄及鲜红色的招牌十分抢眼,店内环境干净明亮,除了本地人之外,也深受日本游客欢迎。
老字号的特色之一,是食物选择精贵,所以这里的甜品只有十数款,当中糊类甜品已占一半,像杏仁糊、核桃糊、芝麻糊等等,都是集结均叔多年的经验及手艺而成。最为独特的,要数它首创的椰子糊,将新鲜椰丝及椰肉磨成汁,再混合米浆煮成浓稠的糊状。程序看似简单,其实很花工夫,因为椰丝只可少量磨制,否则磨器不能顺畅运作,令工序变得繁复。为了坚持每日鲜制,椰子糊只于星期天供应,售完即止。核桃糊亦是不错选择,只选用来自云南的一级货色,含脂肪量较高,磨出来特别滑溜。
源记:土炮百年老字号
富豪明星跟平民百姓一样,需要来自甜品的满足感,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老字号源记,你可能会发现曾荫权、李泽楷、徐小凤、关之琳等名人坐在你旁边,因为他们都是源记的忠实拥趸。源记的年纪比我们任何一个人还有大,它创立于1885 年,在中环区数度搬铺,当时用的是云石及酸枝椅,古色古香,后来搬到西环正街的现址,酸枝椅没有了,但甜品的制作一如既往的认真,保留了旧人沉实朴素的美味。
桑寄生蛋茶是这里的招牌甜品,只用旧的桑寄生,越陈越香,煲出来甘而不涩,蛋茶内的莲子先去皮去芯,再煮至软黏,入口松化无比。这道甜品不但味道佳,当中的桑寄生更有补血功效。
另一推介清蛋糕则是现今难寻的清纯味道,材料只有鸡蛋、砂糖及面粉,连发粉也不用,吃下去是纯的蛋香,没有香油或添加的人工味道。简单的清蛋糕也做得这么出色,秘诀在于所选用的靓鸡蛋,此店分别用了北京特级走地鸡蛋及农场鸡蛋,前者取其浓郁蛋香,后者水分多,做蛋糕最为软滑。红豆沙也属高水平之作,红豆粒粒饱满,细心煲至起沙,质感富有层次。吃着吃着,啊!坐在我旁边的,是吴君如呢!
地茂馆:九龙城之霸
识饮识食的香港人都知道,九龙城旧区,是一个禾秆藏珍珠的好地方,十数年间泰国菜、中菜、火锅店、西餐厅、高档杂货店纷粉进驻,甜品店亦不例外,有近20 家之多,密度之高可谓冠绝全港。在这卧虎藏龙之地,有一位龙头大哥,那就是在一段短短的福佬村道上,已有三家店的地茂馆,分别是甜品店、中西餐厅及粥面茶餐厅。
说它是龙头大哥,不单单因为它以数量取胜,地茂馆的质素也极佳,甜品店开业25 年来一直保持水平。我每次经过也忍不住要走进店中,Order 一盅莲子杏仁茶,热腾腾的瓷盅放到桌上,店员才撕开封盖的薄纸,打开盖即传来扑鼻馥郁的杏仁香,入口是幼滑如丝的质感,粉糯的莲子则是香甜的点缀。这道甜品分量不少,吃罢一盅已觉半饱,有心想试的话,吃晚饭时最好留肚。朋友最喜欢这里的芝麻糊,说它的味道最为浓烈,原来师傅炮制芝麻糊时只用了七分黑芝麻,其余三分是白芝麻,因为白芝麻油分较多,炒过后香味散发出来,别具滋味。提醒你,每到假日前夕,九龙城的著名食肆便会大排长龙,地茂馆甜品店也如是,最好有心理准备。
汤丸皇:诚意麻蓉汤丸
汤丸皇在30 多年前曾于土瓜湾开店,由车仔档起家,汤丸卖到街知巷闻,周润发都是经常光顾的熟客仔。11 年前老板举家移民,04 年回流返港,再次挂起汤丸皇的招牌,旋即吸引一班客人光顾。
这里的汤丸诚意满泻,坊间大量甜品店只选用现成货,但此店一直坚持人手包制。为求保持新鲜,汤丸是每天晚上才开始包,一包便是数千粒,于翌日售卖,绝不会摆放多于两天。馅料也是诚意之作,老板娘承传妈妈的方法,原粒芝麻洗净后先用慢火炒45 分钟,再磨至幼细,秘诀所在是加入少量花生碎,令馅料增添沙糯的质感,所以这汤丸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不叫芝麻,而叫作麻蓉,全港独家。舀起一颗圆润光滑的麻蓉汤丸放入口,像流沙一般的芝麻花生馅,果然引起了味蕾的共鸣,试过之后叫人念念不忘。衬托汤丸的姜糖水也不容忽视,姜味辣劲十足,非常足料,不少客人甚至要求只要一碗姜糖水,外卖回家慢慢品味。
许留山:开创芒果甜品先河
对于许留山的第一个印象,是一堆堆气势逼人的芒果山,虽然每次经过它的分店,门外总是人头涌动,但我的视线,永远准确降落在芒果山那一片没完没了的黄色之上,然后味蕾隐隐跳动,逼使我挤进人群购买一杯芒果椰奶西。近年店内不再以芒果山作摆设,但香港人并没有忘记,是谁带起芒果甜品的潮流。
50 多年前,许留山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凉茶店,卖龟苓膏、火麻仁、酸梅汤等,至1992 年首次供应芒果西米露,竟大受欢迎,其后十数年间,陆续推出以芒果作主打的甜品及冰冻饮品,经典作包括芒果西米捞、芒果椰奶西、芒果粒粒爽等,成为芒果甜品潮的佼佼者,现已有30 多家分店。
如果要分析这店成功之处,第一是芒果新鲜,所有甜品均是即叫即做,接到Order 才切开芒果,果肉当然是Juicy甜美。第二是每款甜品用的材料多,在味道及质感上却有互相辉映的效果。像芒果椰奶西,底层是粒粒分明的西米,然后加上椰汁及芒果汁,面层就是芒果肉,西米吸收了椰汁及芒果汁的香甜味,果肉则带来丰富的嚼感,口感及味道丰富至极。其他款式将芒果肉与糯米糍、雪糕或小丸子配搭,又有另一番趣味。
石磨坊:细心制作创意甜品
光看名字,已可猜到这店以什么甜品作招徕,就是生磨的糊类甜品,不过让你猜不透的,是这里的甜品绝不会固步自封,永远有新点子满足客人寻求新奇的口腹之欲。最成功的点子,就是此店独创,模仿咸食卖相及做法的芒果捞河。所指的“河”,并非香港人平常吃的那些要放汤的河粉,而是自创以椰汁、澄面、牛奶及糖制成的条状奶冻,由于凝固后切为条状,加上奶白色跟河粉有几分相似,便借用河粉之名,质感却比真正的河粉滑嫩数十倍。至于香港人所说的“捞”,即是放酱汁拌匀吃的方法,这甜品以芒果糖浆汁拌吃,是以命名为“捞河”。甜品之中还有多粒鲜甜的吕宋芒果肉,面层洒上原粒白芝麻,味道及口感均是层层递进,难怪日本杂志也争相报道。
当然,这里打正旗号做糊类甜品,创新的点子也用到这系列甜品之上。先是创作新口味,为糊类甜品这个大家庭增添新成员,每逢冬天便推出季节限定的栗子糊,精选当造的成熟栗子,味道天然,质感丰厚而不腻。此店也在卖相方面下工夫,每逢是两种混合口味的糊类甜品,职员会细心地将两款味道混合,甚至做成拉花的图案,一改糊类甜品沉闷的形象。
满记:霸道榴莲班戟
榴莲一定是世上最具争议性的生果,爱它的人为之死心塌地,讨厌它的人只要听见它的名字,已经退避三舍。在这个议题上,我本是中立的,不特别爱,也不讨厌,但自从试过满记的榴莲班戟之后,倒叫我日思夜想了。
满记是最早推出榴莲甜品的一批店,而且是当中最成功的,连香港著名美食家蔡澜也是座上客。它最初只是小试牛刀,后来发觉市场对榴莲甜品的需求大,于是直接在泰国设立生果工场,向当地果园购买靓榴莲,质量稳定得多。几年间它已突围而出,成为首家及唯一一家进驻高档超市city’super 的本地甜品店。
店内一众甜品之中,最令榴莲迷趋之若鹜的是榴莲班戟。每份班戟制好后,会用独立胶袋包好,以防泄漏榴莲浓烈的香气,客人吃时才亲手打开胶袋,香味霎时涌上来,吃一口,班戟皮很薄,榴莲果蓉十分足料,香腴丰盈,味道萦绕在齿颊之间,缱绻不散,非常霸道。另外榴莲布甸、榴莲糯米糍、榴莲杨枝甘露等,都是头号受欢迎的甜品,甚至引来同行抄袭,不过始终是满记的最佳出品。
发记:镇店杨枝甘露
在香港,每一天也有新鲜事发生,20 多年前的一天,在著名食府利苑内的一位总厨,创作了一碗用芒果汁、芒果肉、柚子肉、椰汁及西米露混合制成的甜品,命名杨枝甘露。自此,这杨枝甘露在香港甜品史上名留青史,成为最受欢迎的港式甜品。对此,利苑实在应记一功,但发展至今,不少甜品店的杨枝甘露,水平已直逼利苑,当中最受甜品迷支持的,是在深井起家的发记。
发记最初走的路线跟满记相似,卖多款榴莲甜品,后来选用靓料制作杨枝甘露,甫推出即成为客人热捧的甜品,从此声名大噪。究竟这道甜品用了哪些优质靓料?芒果不用成本较低的吕宋芒,而是贵三成的菲律宾飞龙芒,呈橙黄色的果肉异常清甜,更有溏心的质感,部分用来榨成鲜果汁,部分则切成厚大的肉粒。柚子肉亦见严谨,味带苦涩的沙田柚从不考虑用在甜品之中,只选用泰国甘柚,每颗柚肉都是肥美多汁。就连椰汁也不马虎,当每家店都用罐装椰汁时,发记却毫不吝啬,购入包装的新鲜椰汁。如此严选靓料,令杨枝甘露成为镇店之宝,平均日卖近200 碗,在熙来攘往的铜锣湾分店,更是每日卖出超过300 碗,成绩超卓。
小甜谷:明星开实力甜品店
大坑是铜锣湾的后花园,位置隐蔽,却引来大量小店进驻,成为潮人潮店的集中地。今年中在此开店的小甜谷,老板不只是潮人,还是明星,就是谷祖琳及谷德昭。借着名人效应,明星开的餐厅通常会引起一阵热潮,然而后继无力的多,主因当然是食物质素差。起初以为小甜谷都是这样的一家店,开业不久,每晚爆场,桌子开在马路上才足以应付人潮,但当我放下所有成见,真心去品尝它的甜品时,才发现人潮除了来自明星效应,还因为此店实力非凡。
餐牌上有数十款甜品,除了一系列用北海道牛奶制作的创新甜品外,全是港式传统口味,像蛋白杏仁茶、红豆沙及豆腐花等,虽然是传统款式,但谷祖琳不失潮人本色,在甜品之中加入日本材料,不落俗套。像一碗日本红豆豆腐花,在滑嫩的豆腐花上加入以糖水煮过的日本红豆,Size 较大粒之余,质感粉糯,非本地红豆能媲美。另外值得一赞的,是这里的传统甜品分量极大,才十数元一碗,却足够二人分享。
坤记:坚持自家磨制米浆
现存的传统港式甜品,以糖水为主,其实还有少数糕饼店,仍供应老香港的糕点,在深水这个旧区便保留了好几家,像50 年不变的鸿发,每天如常供应艾草饼、芋头糕、松糕等,另外还有门外长期围着人群抢购的坤记。很多人以为白糖糕、芝麻糕这些旧式香港糕点,只有老一辈的人才懂得欣赏,多亏坤记,这些年来保持水平,令新一辈的年轻人、OL 等也爱上老糕点。
大部分老式糕点均用到米浆作材料,令糕点入口烟韧软糯,因此制成品的好与坏,米浆是关键要素。坤记深明此道,即使坊间早有现成的黏米粉,它还是坚守自己磨制米浆,而且是每天新鲜磨制,米香独特,做出来的糕也富有弹性。像白糖糕,将自磨的米浆,混合已发酵的旧米浆制成,甜度适中,松化而不黏牙。另一招牌糕点是九层芝麻糕,黑芝麻先炒香,磨出来后混入米浆,搅拌成幼滑无瑕的芝麻浆,然后先倒薄薄的一层蒸十分钟,此动作重复九层,便成为一件件层次分明的芝麻糕。可惜的是每日只做三底,售完即止,怪不得人人都加入抢购行列。不过,即使你买不到这九层芝麻糕,还有钵仔糕、红豆糕、鸡蛋糕等好选择。
港式甜品店精选
大良八记:旺角通菜街109 号
源记:西环正街32 号
地茂馆:九龙城福佬材道47 号
汤丸皇:佐敦庇利金街45 号
许留山:铜锣湾怡和街2-6 号地下3 号
石磨坊:旺角豉油街66 号
满记:西贡普通道10 号
发记:深井青山公路深井村92-92 号
小甜谷:大坑书馆街10-11B
坤记:深水福华街115-117 号
北河商场地下1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