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天津>休闲>

天津古韵

来源:金玉米 编辑: 时间:2008-08-17

天津卫

 



 

 

古代的天津是个渔村,北宋年间,这一带的泥沽、小沙河等地有了些名声,志书上有了记载;直到金代,才改名为直沽寨。元朝开发海运,直沽寨一带驻兵屯垦,成为水旱码头,改名为津海镇。元亡以后,明代燕王朱棣兴兵南征由此渡船,取"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之意为"天",取"渡河" 之意为"津",遂更名为"天津"。后来,各朝各代都在这里屯兵,建城设卫,最后才定名为"天津卫"。今天的天津市就是在天津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鼓楼

 



 

 

当时的鼓楼与炮台、铃铛阁统称为“天津卫三宗宝”。明朝永乐二年,天津设卫筑城,当时,这座"卫城"只不过是土围子。经历了大约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才砌成砖城。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位于城中心的鼓楼,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起来,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间,名为鼓楼,实为钟楼。

 

 

 

炮台

 



 

 

大沽炮台兴建于道光二十年,有炮台四座,安设大炮三十尊,驻军八、九千人。一八五八年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率领联合舰队二十余艘,向大沽口炮台进攻,迫使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之役,大沽口外的军舰三十余艘,向大沽炮台猛功,守军伤亡惨重,大沽终被攻占。 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先拆除了天津城墙,次年,即将大沽炮台连同其它沿海炮台、兵营尽皆拆除。从此大沽炮台只剩下土基垒垒,成为历史陈迹了。

 

 

 

铃铛阁

 



 

 

铃铛阁位于天津县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明万历七年,建藏经阁,重檐四出,甚为壮观。阁角装有风铃,铃声可远闻数里,乡人因呼为铃铛阁。光绪十八年,不慎于火,延烧及藏经阁,房子及所储存的大藏经都化为灰烬。公元一九零一年,严范孙、高凌文、王世兰等倡议以稽古书院旧址改办新式中学,名为天津普通中学,但由于习惯大家叫它为"铃铛阁中学"。在其校旗校徽上,铃铛作为其主要标志。

 

 

 

三不管

 



 

 

天津曾有一块地方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齐名,就是当年南市南边的"三不管"。当时日本租界正在兴建街肆,日本人原想把这块地方作为在天津的租界内,但因各帝国主义之间有矛盾,其企图并未得逞,那里乱埋乱葬死人尸骨没人管,坑蒙拐骗没人管,打架斗殴没人管;这地方成为"三不管"。民国后期,是"三不管"的鼎盛时期,原在"侯家后"的大饭店和妓院,多已迁到那里去了,又新开设了"华林"、"群英"、"权乐"几处小戏馆,"三不管"从而畸形繁华。

 

 

 

估衣街

 



 

 

天津估衣街,东西长不过二里,但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五十余年前,这里开设的绸缎、棉布、估衣、皮货和瓷器等各业商店,驰名华北和全国。大丰泰皮货庄橱窗中布置了北国寒冬冰天雪地的深山雪林,以虎、豹、狐、羊和松鼠的标本,栩栩如生。同升号泥人庄的玻璃柜中,摆满了"泥人张"的泥人。同泰成戏衣庄则摆满了京剧生、但、净、末、丑的戏装头面和刀枪把子。

上一篇:天津民间工艺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