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天津>休闲>

天津戏曲曲艺文化

来源:金玉米 编辑: 时间:2008-08-17

北国话剧

    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谈起天津新剧的历史,不能不想起早年的老教育家严范孙。他雅好戏剧,娴通音律,常说:"剧本加以改良,其功不下教育。"

西城板

    西城板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当年在茶楼演出时,常座无虚席。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为可惜。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代。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地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天津曲艺中的一个主要曲种。京韵大鼓又名小口大鼓,该曲种前身原是怯大鼓,后经钟万起、于德逵等人的改革,将唱词改为京口上韵,腔调翻新,变为京音大鼓。后经不断改革,才最后定为京韵大鼓。

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引人入胜。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以郝民一派独占优势,一致有天津西河大鼓为郝民家传之说。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 ,如" 杨家将" 、"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妇孺皆唱,有如今日的通俗歌曲,想必当年西河大鼓也会有一支强大的追星族出现。

上一篇:京韵大鼓
下一篇:天津民间工艺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