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旅游>国内>

福州:氲氤在俗世的繁华里

来源:金玉米 编辑: 时间:2008-12-27

    1.鼓山:江月不随流水去
  
  鼓山是到福州后必去的一个景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它之上可俯瞰整个福州的风貌,更重要的是我久已闻名的摩崖石刻和那座知名的涌泉寺。书上是这样介绍的:鼓山海拔969米、面积1890公顷,耸立于榕城东郊,闽江北岸。其他还有很多溢美之词,我以为还是这简单的说明来得真实。
  鼓山的知名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它因顶峰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这只能在我的想像中了,一种很疏狂的情怀,有一点江湖的气息,刚好适合我们在山颠看城市时的那种飘然和恍惚:有一点距离,又仿佛触手可及。

 
  

 

                                      

     从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侧建了一条空中索道(缆车)到达鼓山十八景区,长达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道长3.5公里,有2145多级台阶。

     居闽刹之冠的涌泉寺:它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处,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传说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额。
  涌泉寺是一个历经了风雨沧桑的老人:它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

    

     涌泉寺西的狮子峰,形如狮子,沿狮子峰西下行数里,即到达摩洞。洞内有一尊2米左右的达摩面壁坐像;洞外一巨石,石壁如斧削,上刻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的18景,这就是鼓山十八景了。这18洞景经过风化瓦解、岁月淘洗现在有的景点已看不到了,但大部分景点仍然惟妙惟肖。如一块巨岩平展如台,岩上"罗汉台"三个大字特别醒目。相传罗汉化身的灵峤禅师,曾在此与八仙中的蓝采和会面,请他传授医道。蓝采和将自己精湛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灵峤禅师后,化成一阵清风飘走了,却在罗汉台上留下了三个巨大的脚印,称为"仙人巨迹"。罗汉台上往南这3块巨岩,形状如三艘船,荡漾在林海碧波之中。

       
  

   

        

  3.三坊七巷:谁知五柳孤松客?

三坊七巷在福州的市中心,在繁华的东街口商业区西面,约有近100座占地千平米以上的明清年代府第建筑,它们都傍着绿阴如盖的南后街。南后街也是值得一说的:这条绿阴如盖的古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唐朝以后,为了控制大量躲避中原战乱流入闽越一带的人口,也为了发展商贸经济和抵抗外蕃入侵,当时的闽王王审知开始规划建设福州新城,新城以南后街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边延展开的便是这三坊七巷。
  西边从北到南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依次排列在东面,三坊七巷在明清时期达到繁华的顶峰,商贾如云,文人墨客落难王公如过江之鲫。今天,我们在众多大宅第的门楣上、窗槛间依稀见到当年奢华景象,但大多已经破败了,如文儒坊42号的张经故居,
是历史的浮光掠影,又或者是历史的吉光片羽。
  

   

   

  

    “米家船”是家字画裱褙店,主人并不姓米而姓林。旧时南后街以书店字画店集中名扬闽越,米家船的老店主手工独到,勤劳诚恳,不少客人慕名而来,老店主请一位何举人为小店起个响亮的名字,何举人沉吟良久,挥笔写下“米家船”三个大字,并解释道: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喜欢乘船游玩,每到一地就将自己的字画或朋友送的字画晾在河滩上,因此有“米家书画满河滩”的美誉,字画裱褙店取这个名字既贴切又风雅;老店主就以此为店名,一直流传到今天。

     。
  
  

    古时候三坊住的都是达官贵人,三坊名称的由来多与居住者有关,而七巷里居住的多是民间百姓和商贾富翁,因此七巷巷名更具平民倾向,而且大多因民间传说得名。如安民巷,传说唐末黄巢的红巾军打进福州,在安民巷口张榜安民;如宫巷,相传有退役宫女在此居住;如郎官巷,历代出了不少郎官,因而得名;如吉庇巷,传说宋朝的时候这里住过一书生,因家境贫寒倍受街坊邻里羞辱,后来该书生高中状元当了宰相,回乡的时候曾经羞辱过他的人自觉亏心纷纷走避,所以叫“急避巷”,后来谐音成了“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佑安宁之意。其他三巷的名字则从当时的标志性建筑而来;塔巷北原来有闽王时期的育王木塔,后来毁于一场大火,清代时重建了个小石塔作为古迹纪念,现在这小塔被移到了巷西口牌楼上;黄巷则是唐朝时黄姓人家建有黄楼一座;杨桥巷西一段在清代是繁华商业街,“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描述的就是当时杨桥街灯照遍全城的胜景


 

   

  

上一篇:怡园酒庄
下一篇:草原深处观奇树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