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G弦上的咏叹调(Josef Suk小提琴演奏)
来源:金玉米 编辑:admin
时间:2021-08-16
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可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歌德)
小提琴有四根弦。当我们看演奏家在这四根弦上用弓运指,就仿佛看到音符像小鸟一样跃然而出。音乐家给四姐妹一样的琴弦命名为G、D、A、E。其实,这奇妙的名字就是固定不变的四个音高的名称。
在浩如烟海的小提琴曲目中,几乎所有曲子都离不开这四根琴弦。但是,在小提琴家弓下有一支著名的乐曲,它那优美柔婉的旋律竟然只从一根弦上流泻而出,这就是G弦上演奏的《G弦上的咏叹调》——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这首小提琴曲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于1817年编写的。作品问世,立即闻名遐迩。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密,追溯渊源,其始祖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
巴赫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第三组曲》流传最广。它由五首小曲组成,其中第二首叫《咏叹调》。《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咏叹调"原是歌剧中一各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唱歌曲。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充满诗意的旋律美,弦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
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和模进音调(模进:指某一音调的音型,在原声部中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时的高度都有不同,或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虽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间或也加以响应,但终究都是作为伴奏,为主旋律衬出美妙的背景。这就是著名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在其始祖——巴赫《组曲》中的本来面目!
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乐器上以小提琴独奏为主,辅以大健琴伴奏,同时又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又根据原作标题"咏叹调"而命名为《G弦上的咏叹调》。虽然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过原作,但是在巴赫诸多作品之中,这首管弦乐组曲仍是一曲质朴动人的佳作。
百余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爱好者们钟爱的曲目。有意思的是,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的听众远要比知道《巴赫乐队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数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咏叹调》的作者栏上并没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小提琴演奏:约瑟夫·苏克(Josef Suk)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象在轻声咏唱。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象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最后音乐在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圆满地结束。
《G弦上的咏叹调》给人以宗教般的震撼,象虔诚的教徒在祷告。小提琴那如泣如诉的音色纯净而甜美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平静和和希冀。在一刹那,所有劳累和悲伤都以烟消云散,快乐漾上了心头。生活是沉重的,生活更是美好的。
《G弦上的咏叹调》是交响乐中比较通俗的小品。巴赫写了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第三组曲》流传最广。乐曲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弦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它由五首小曲组成,其中第二首叫《咏叹调》,乐曲就是根据它改编的。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于1817年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这样一来就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增强了感染力,使演奏者和听众都一下子喜欢上了,从而经久不衰。
乐曲开始速度级缓,渐渐地长音逐渐增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象在轻声咏唱。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的,没有象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是保持了原来意境,但感情更浓烈了,旋律不断上扬,使乐曲在曲调上更加委婉动听。最后乐曲在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圆满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