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林远山图》

《疏林远山图》 材质:纸本水墨 尺寸:纵39.7厘米,横50.2厘米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钤印:梅花庵戊午
醉后挥毫写山色—— 《疏林远山图》
元朝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以后,迫使一些文人志士放弃科举,以依托山水、寄情笔墨抒发胸中郁郁不平之气,在这样的形势下,文人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画坛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山水画表现最为突出。对画面的要求不仅强调诗、书、画、印相结合,更强调笔墨意趣,主张以形写神,重视主观意兴。元四家的出现,更是将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峰。四家皆于江南生活,同以董源、巨然为宗,并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其中黄公望疏松远逸、倪瓒简洁清旷、王蒙苍茫浑厚,而吴镇则与三家风貌不同,他的画风沉郁清俊,朴茂湿润。 《疏林远山图》写秋林疏树,前有树木数棵,三五成丛,一派萧瑟,后有远山漠漠,淡逸出群。此幅笔精墨妙,是吴镇小品佳作。吴镇在作画时先用重墨勾勒前方树木,再用淡墨勾出山石轮廓,略淡的线条作披麻皴;然后用湿墨衬染,罩在线条上,以此弱化皴的线让画面通透;最后再用焦墨、浓墨打苔点,远山用湿润淡墨直接写出,整篇再以淡湿之墨润之。所以吴镇的画直至今日,仍有“嶂犹湿”的感觉。简单的增加水量是表现不出吴镇画中水墨淋漓之感的,这与他灵活运用多种笔法、墨法的密切相关。《疏林远山图》五墨并施而不腻,在墨法上真正做到了和谐统一,可谓虚实相应,即浓而润、湿而厚、涩而不干、枯而不燥、清淡似水又有厚度。想要有分寸地做到恰到好处,不仅仅是炉火纯青的技法,更是个人心性修养境界的体现。 此画构图将近坡平列置于画面之中,在平缓起伏的基础上画数株巨木,打破平行线式的构图,题款在于上方。吴镇的山水画很少用色,以水墨为主,天、水处留出空白,以披麻皴画出层层累叠的圆坡,诸坡之间不留空隙,构图十分饱满。 在此画中亦能窥见吴镇在笔墨之上的深厚功力。笔墨本一体,他用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甚至用水去破墨;用笔破墨、用墨破笔,如此反反复复,使画面温润如玉。这样的方法使得用笔与用墨融为一体,笔融于墨中没有一笔显得突兀,整体极其和谐。可见吴镇对于笔上的水量、行笔的速度、前一遍墨湿度的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这种技巧的把握完全凭借画家的个人经验和审美,这种笔墨气象在吴镇的作品中是少见的,具有一种开后世之风的笔墨图式。 款题为:“疏林远山。梅道人戏墨也。至正戊午(戊午二字朱印)秋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