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秋枫渔父图》
《秋枫渔父图》
作者:吴镇
材质:绢本水墨
尺寸:纵84.7厘米,横29.7厘米
年代:1336年,吴镇57岁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钤印:梅花庵嘉兴吴镇仲圭书画印
《秋枫渔父图》是吴镇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吴镇善作“渔隐”题材的山水画,传世渔父图即有多幅,此图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它以“渔隐”为主题,在一片江南山水之中,画一位“渔父”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钓,这类作品是他最喜欢和最擅长的。吴镇在《渔父图》等作品中的“渔父”题材,也是吴镇要表达的隐逸主题思想,而这个主题思想又是和他本人的内心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秋枫渔父图》作于1336年,时年吴镇57岁。款云:“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胡芦。至元二年秋八月梅花道人戏作《渔父》四幅并题”,此幅是四幅《渔父图》中的第四幅。明末大书法家王铎曾收藏过此画,在诗堂上有题跋:“淡秀古雅,鲜有其俪。吴镇笔不一,层崿复嶂之外,复有此闲远者,更以润滋胜二弟。仲利善为护持此图,固不易也。丙戌(1646年)正月廿七日,王铎题。”介绍这幅作品的文章不少,但对王铎题跋关注得较少,王铎认为此画“淡秀古雅,鲜有其俪。”其实这段话非常有利于我们对这件《渔父图》的欣赏。
画面近景部分绘水岸边土坡、水草,极少用浓墨,几乎全部以淡墨来表现,以此表现出草的水润感。水草的画法,采用秃笔来完成,符合南方水草的特性,南方的水草大抵是宽润的,不似北方的瘦硬,这种湿墨的技法取决于画家所要表现的内容与心境,不同于倪瓒的干墨点染造就的荒芜、清冷,吴镇的湿墨重在表达幽旷、秀润。但是,这并不是说吴镇只用湿墨,事实上,在他的山水之外的作品中便可常见干墨,如他的《墨竹图》。

《秋枫渔父图》局部
土坡往上,渔父独坐船头垂钓,这是中国传统渔父题材作品中常见的“范式”。我们细看渔父的形态,眉宇之间分明有一种喜悦之色,这在其他画家的《渔父图》中比较少见。再看渔船,船篷里有一只葫芦,里面大概装有酒水。值得一提的是,渔父垂钓所用的钓竿,极为“先进”,这分明就是今天钓鱼爱好者常用的钓具造型,没想到在元代就已经出现如此先进的钓竿。
视线继续向上,对岸延伸出来的土坡上一株大树挺立在水边。树的表现有几分马远的意思。中景处特意将树画得很大,有意拉近人与画面的距离,在空间上营造出一种身临画境的感受。延伸出来的土坡上一共两株树,一株显得浓重,一株显得清淡,这种对比放在整个作品中看,极富韵律感、节奏感。
远景的山以湿墨皴擦,浓墨点苔,两三株树背向歪长,似乎即将倾倒一般。这种处理方式显然要比两株直挺挺地树矗立在山脊上要有趣味,画面的视觉空间有一种开阔感,同时,也让树的形态有了不同的变化,可见吴镇技巧上的多变。

▲《秋枫渔父图》局部
再向远处望去,是烟岚中若隐若现的群山。这种朦胧苍润之感,似真似幻。我们以为能够看得清楚,实际上根本无法看清全貌。整幅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山水物象,不像北宋山水中的那般庄严肃穆悠远,相反,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咫尺之感。吴镇笔下的山未必是深山,他笔下的林未必是老林,他笔下的渔父未必是心向天下。吴镇不愿做那个世人眼中的“渔父”,他要做一个快乐的“渔父”。
纵观全幅,既有董源的笔法,又有马远的形式,而其中的思想,则是吴镇的“水禅”。自古以来人们所形成的对山水的敬畏,在吴镇这里被释放了。吴镇更加看重的是自我生命的超越,山水只不过是外在物象,是他超越生命的一个参照。他要做的是“风揽长江浪揽风,鱼龙混杂一川中。藏深浦,系长松。只待云收月在空。”他还要“醉倚渔舟独钓鳌,等闲入海即乘潮。从浪摆,任风飘,束手怀中放却桡。”要理解梅花道人的“渔父”意义,既需要读其绘画作品,也需要读其诗文作品,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吴镇的渔父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乐在江湖”“入海乘潮”的精神。显然,这已经超出了其他渔父形象中关于“隐”的哲学要义。
吴镇的《渔父图》大都以秀劲潇洒的草书《渔父词》相配,诗、书、画相得益彰。诗为画图点睛,真切地表达出“一叶随风万里身”的隐逸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