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奢华>收藏>

历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名单(1951——2007)

来源:金玉米 编辑:盖茨 时间:2016-03-16

第1届 (1951年)
金熊奖

《吉普车上的四个人》(瑞士)
《灰姑娘》(美国,沃尔特·迪斯尼) 

《裁判结束》(法国,安德烈·卡耶特) 
《没有留下地址》(法国)
银熊奖

《霍夫曼的故事》(德国,迈克尔·鲍威尔)
《越境者》(意大利)
铜熊奖

《交配季节》(查尔斯·布拉克特) 
《白郎宁观点》(安东尼·亚斯奎斯) 

《目的地的月亮》(乔治·佩尔)

 

第2届(1952年)
金熊奖

《一个幸福的夏天》(瑞典)
银熊奖

《勇士的奇遇》(意大利,克里斯蒂安·雅克)
铜熊奖

《非洲的愤怒》(查尔登·柯达)

 

第3届 (1953年)
金熊奖

《恐惧的代价》(法国,亨利-乔治·克鲁佐) 
银熊奖

《绿色的秘密》(意大利) 
铜熊奖

《村庄》


第4届(1954年)
金熊奖

《霍布森的选择》(英国,大卫·里恩) 
银熊奖

《面包,爱情和梦想》(意大利)


第5届(1955年)
金熊奖

《鼠》(德国,罗伯特·西奥德梅克) 
银熊奖

《稚情》(西班牙) 
铜熊奖

《卡门·琼斯》(奥图·普雷明杰) 


第6届(1956年)
金熊奖

《邀请参加舞会》(美国,吉恩·凯利 

银熊奖

《理查三世》(英国,劳伦斯·奥立弗)

最佳导演

罗伯特·奥尔德里奇(美国,《秋日落叶》)
最佳男演员

伯特·兰卡斯特(英国,《空中吊架》) 
最佳女演员

伊尔莎·玛蒂尼里(意大利,《雕塑多娜蒂拉》)

  
第7届 (1957年)
金熊奖

《十二怒汉》(美国,西德尼·吕美特) 
银熊奖

《上帝允许的时侯》(西班牙)

《卡布里瓦拉》(印度)

最佳导演

马里奥·莫尼切里(意大利,《父与子》)
最佳男演员

彼得罗·英埃特(美国,《蒂佐》) 
最佳女演员

伊凡诺·米歇尔(英国,《穿晨衣的女人》)

 

第8届(1958年)
金熊奖

《野草莓》(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银熊奖

《双只眼,十二双手》(印度)

最佳导演

《纯真的爱情》(日本,今井正) 
最佳男演员

西德尼·波埃特(美国,《挣脱锁链》) 
最佳女演员

安娜·玛格纳妮(美国,《暴风雨》) 

 

第9届(1959年)
金熊奖

《表兄弟》(法国,克洛德·夏布罗尔) 
银熊奖

《钢盔》(英国,约翰·霍克斯沃斯)

最佳导演

黑泽明(日本,《战国英豪》)
最佳男演员

让·加宾(法国,《流浪汉阿尔基麦迪斯》) 
最佳女演员

雪莉·麦克莱恩(美国,《问任何姑娘》) 

 

第10届 (1960年)
金熊奖

《托梅斯的盲人犬》(西班牙)
银熊奖

《爱情的游戏》(法国,菲利普·德·普劳加)

最佳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筋疲力尽》) 
最佳男演员

弗雷德·马区 (美国,《继承的风声》)
最佳女演员

朱丽叶·梅尼叶尔(德国,《农村集市》) 

 

第11届(1961年)
金熊奖

《夜》(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银熊奖

《愉快的夜晚》(荷兰) 
最佳导演

别林哈尔特·维基(德国,《马拉基阿斯神父的奇迹》) 
评委会特别奖

《女人就是女人》(法国,让-吕克·戈达尔)

《马夫》(韩国)

最佳男演员

彼得·芬奇(英国,《寂寞的男人》) 
最佳女演员

安娜·卡丽娜(法国,《女人就是女人》)

 

第12届(1962年)
金熊奖

《一点爱意》(英国,约翰·施莱辛格)

评委会特别奖

《最后的审判》(韩国)

最佳导演

弗朗切斯科·罗西(意大利,《萨尔瓦多·朱莉亚诺》)
最佳男演员

詹姆斯·斯蒂华(美国,《霍伯斯先生的假日》)
最佳女演员

维威卡·林德弗斯(美国,《没有出路》) 
丽塔·盖姆(美国,《没有出路》)


第13届 (1963年)
金熊奖

《武士道》(日本,今井正) 
《恶魔》(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

《客人》(美国,克莱夫·唐纳)
最佳导演

尼柯斯·康德罗斯(希腊,《年轻的爱神们》) 

最佳男演员

西德尼·波埃特(美国,《野百合》) 
最佳女演员

比比·安德森(瑞典,《情人》) 

 

第14届 (1964年)
金熊奖

《干旱的夏天》(土尔其)

评委会特别奖

《来福枪》(巴西,鲁伊·格拉)

最佳导演

萨蒂亚吉特·雷伊(印度,《大城市》)

最佳男演员

罗德·施泰格尔(美国,《当铺》) 
最佳女演员

左幸子(日本《她与他》)

  

第15届(1965年)
金熊奖

《阿尔伐维尔城》(法国,安德烈·米什林)

评委会特别奖

《幸福》(法国,阿尼丝·华达) 

《冷面惊魂》(波兰,罗曼·波兰斯基)

最佳导演

萨蒂亚吉特·雷伊(印度,《孤独的妻子》)
最佳男演员

李·马文(美国,《女贼金丝猫》) 
最佳女演员

玛德赫·杰芙丽(印度,《莎士比亚式的人》)

  
第16届 (1966年)
金熊奖

《死胡同》(波兰,罗曼·波兰斯基)

评委会特别奖

《追捕逃亡者》(瑞典)

《没有时间打狐狸》(德国)

最佳导演

卡洛斯·绍拉(西班牙,《狩猎》)
最佳男演员

让-皮埃尔·利奥德(法国,《男欢女爱》) 
最佳女演员

罗拉·奥布莱特(美国,《老爷爱上一只鸭》)

  

第17届 (1967年)
金熊奖

《出发》(比利时)

评委会特别奖

《明年这个时候》(德国)

《女收藏家》(法国,埃里克·侯麦)

最佳导演

《耗子造反》(南斯拉夫)
最佳男演员

米歇尔·西蒙(法国,《老人与孩子》) 
最佳女演员

伊迪丝·埃文丝(英国,《传播谣言的人》)

  

第18届 (1968年)
金熊奖

《谁看见他死了》(瑞典,杨·杜里尔) 

评委会特别奖

《生活的标记》(德国,维尔纳·赫尔佐格) 
《无辜的未保卫者》(南斯拉夫,杜森·麦卡夫杰夫) 
《像恋爱一样》

最佳导演

卡洛斯·绍拉(西班牙,《小镇薄荷汁》)

最佳男演员

《说谎的人》(法国,让·路易斯·特兰蒂昂)
最佳女演员

斯特芬·奥兰德(法国,《雌鹿》) 


第19届 (1969年)
金熊奖

《开始工作》(南斯拉夫) 
银熊奖

《夫人,我是一头大象》(德国)
《一片安静的地方》(意大利,艾伯图·格里麦尔迪) 
《巴西2000年》
《小祝福》(美国,布赖恩·德·帕尔玛)
《瑞典制造》(瑞典)

 

第20届(1970年)

本届未颁发正式奖


第21届 (1971年)
金熊奖

《芬奇·康蒂尼斯的花园》(意大利,维多里奥·德·西卡)

评委会特别奖

《十日谈》(意大利,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最佳导演(空缺)
最佳男演员

让·加宾(法国,《猫》) 
最佳女演员

雪莉·麦克琳(美国,《绝望的人物》) 
西蒙·西涅莱(法国,《猫》)

      

第22届 (1972年)
金熊奖

《坎特伯雷故事集》(意大利,彼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评委会特别奖

《医院》(美国,阿瑟·希勒)

最佳导演

《老处女》(法国,让-皮埃尔·布兰)
最佳男演员

阿伯特·索迪(意大利,《为什么》) 
最佳女演员

伊丽莎白·泰勒(美国,《汉默·史密斯出走》)

 

第23届 (1973年)

金熊奖

《远方的雷声》(印度,萨蒂亚吉特·雷伊) 
银熊奖

《七个疯子》(阿根廷)
《穿一只黑鞋的人》(法国,伊维斯·罗勃特) 
《一丝不挂要受罚》(巴西,阿纳尔多·贾波)
《离别圣诞节》(英国,戴维·海明斯) 
《专家》(德国)     
评委会特别奖

《冒烟的地方》(法国,安德烈·卡耶特)


第24届 (1974年)

金熊奖

《达迪·克拉维茨的学徒》(加拿大,约翰·凯梅尼) 
银熊奖

《静谧的生活》(伊朗) 

《巴塔戈尼亚的叛乱》(阿根廷)
《小马尔科姆》(英国)
《以人民的名义》(德国)
《面包和巧克力》(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

《圣保罗的钟表匠》(法国,贝特朗·塔维尼埃)

 

第25届(1975年)
金熊奖

《太上皇》(英国)

《养女》(匈牙利,曼特雷·米斯莱斯)
评委会特别奖

《太上皇》(英国) 

《杜邦先生》(法国)

最佳导演

《童年过后一百天》(前苏联,谢尔盖·索洛维约夫)

最佳男演员

瓦拉斯蒂米尔·布罗德斯基(德国,《说谎者雅格布》)
最佳女演员

田中绢代(日本,《望乡》)

  
第26届(1976年)
金熊奖

《水牛比尔和印第安》(美国,罗伯特·奥特曼) 
银熊奖

《石头花园》(伊朗)
《没有名字的人》(匈牙利)

评委会特别奖

《卡诺阿事件》(墨西哥)

最佳导演

马里奥·莫尼塞利(意大利,《亲爱的米歇尔》)
最佳男演员

格哈德·奥尔辛斯基(意大利,《失去的生命》)
最佳女演员

捷德维嘉·巴兰斯卡(波兰,《夜与日》)

  

第27届(1977年)

金熊奖

《升华》(苏联,拉莉萨·舍皮蒂柯)

银熊奖

《砌砖工人》(墨西哥)

《一项奇怪的任务》(匈牙利)

评委会特别奖

《也许是魔鬼》(法国,罗伯特·布莱松)

最佳导演

曼努艾尔·古蒂雷斯·阿拉贡(西班牙,《黑轿》)
最佳男演员

费尔南多·戈麦兹(西班牙,《隐士》) 
最佳女演员

莉莉·汤姆琳(美国,《夜戏》)

   
第28届(1978年)
金熊奖

《鲑鱼》(西班牙)

评委会特别奖

《陷落》(巴西,鲁伊·格拉)

最佳导演

乔治·杜尔吉罗夫(保加利亚,《优势》)
最佳男演员

克莱格·拉塞尔(加拿大,《残暴》) 
最佳女演员

吉纳·罗兰兹(美国,《首演之夜》)

   
第29届(1979年)
金熊奖

《戴维》(德国)

评委会特别奖

《亚历山大——为什么》(埃及,尤瑟夫·夏因)

最佳导演

阿斯特里德·詹森(丹麦,《冬季儿童》)
最佳男演员

米歇尔·普拉西多(意大利,《埃涅斯托》) 
最佳女演员

汉娜·许古拉(德国,《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第30届(1980年)
金熊奖

《巴勒莫或沃尔夫斯伯格》(德国)
《中心地带》(美国,理查德·皮尔斯)   
评委会特别奖

《请求庇护》(意大利)

最佳导演

伊斯特万·萨博(匈牙利,《信任》)

最佳男演员

安德烈·赛韦林(波兰,《售票员》) 
最佳女演员

雷娜特·克勒斯内(德国,《索洛·苏尼》)

 

第31届 (1981年)
金熊奖

《快、快、快》(西班牙,卡洛斯·绍拉)

评委会特别奖

《一次饥荒的剖析》(印度,莫利·奈仙)
最佳男演员

阿纳托里·索洛米欣(前苏联,《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生中的26天》) 
杰克·莱蒙(美国,《礼物》) 
最佳女演员

巴巴拉·格拉波夫斯卡(波兰,《狂热》)  
杰出个人成就奖

《船已满员》(马库斯·伊姆霍夫)

 

第32届 (1982年)
金熊奖

《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德国,赖纳·维尔纳·赫尔措格)

评委会特别奖

《颤抖》(波兰)

最佳导演

马里奥·莫尼切里(意大利,《格里罗侯爵》)
最佳男演员

米歇尔·比科里(法国,《奇异事件》) 
斯特兰·斯卡尔斯高(《愚蠢的谋杀者》) 
最佳女演员

卡特琳·莎斯(德国,《一年的担保》) 

第33届 (1983年)

金熊奖

《权势》(英国,爱德华·班奈特) 
《蜂巢》(西班牙,马里奥·加谬)

评委会特别奖

《赫卡里的旺季》(土耳其)

最佳导演

埃里克·侯麦(法国,《海滩上的宝琳》)
最佳男演员

布鲁斯·德恩(美国,《锦标赛季节》) 
最佳女演员

叶夫盖妮亚·格鲁申科(苏联,《应求的爱》)

 

第34届 (1984年)
金熊奖

《爱的激流》(美国,约翰·卡索维茨) 
银熊奖

《摩根在阿拉巴马》(德国)

《瑞梅提科》(希腊)
评委会特别奖

《肮脏可笑的战争》(阿根廷)

最佳导演

埃托雷·斯科拉(意大利,《舞厅》)

最佳男演员

阿尔伯特·芬尼(英国,《服装师》) 
最佳女演员

伊利娜·丘里科娃(苏联,《战地浪漫曲》) 

 

第35届(1985年)
金熊奖

《女人和陌生人》(德国,赖纳·西蒙)
《韦瑟比》(英国,大卫·海尔)

银熊奖

《强盗的女儿罗尼娜》(瑞典)

评委会特别奖

《梦想的花》(匈牙利)

最佳导演

罗伯特·本顿(美国,《我心深处》)
最佳男演员

费尔南多·戈麦兹(西班牙,《史蒂科》) 
最佳女演员

乔·肯尼迪(澳大利亚,《邪恶的世界》)

  

第36届(1986年)
金熊奖

《大审判》(德国,雷诺·霍夫)

银熊奖

《卡拉瓦乔》(英国)

《长枪权三》(日本)

评委会特别奖

《人潮过后》(意大利,南尼·莫瑞提)

最佳导演

格奥尔基·申格拉亚(苏联,《一个青年作曲家的旅程》)
最佳男演员

顿西尔·库蒂兹(以色列,《小羊的微笑》) 
最佳女演员

夏洛特·瓦郎德丽(法国,《红色的吻》) 

马塞莉亚·卡尔塔肖(巴西,《明星的时刻》)

  

第37届(1987年)
金熊奖

《主题》(苏联,格列布·潘菲洛夫)

银熊奖

《次神的孩子》(美国)

评委会特别奖

《海洋和毒品》(日本,熊井启)

最佳导演

奥利弗·斯通(美国,《野战排》) 
最佳男演员

吉马·马里亚·沃伦特(意大利,《莫罗事件》) 
最佳女演员

安娜·比阿特里兹·诺格拉(巴西,《岸边》)


第38届(1988年)
金熊奖

《红高粱》(中国,张艺谋)  
银熊奖

《债务》(阿根廷)

评委会特别奖

《女政委》(前苏联,亚历山大·阿斯科多夫)

最佳导演

诺曼·杰维森(美国,《神经错乱》)
最佳男演员

维尔格·波塞(德国,《同甘共苦》

曼弗雷德·莫克(德国,《同甘共苦》) 
最佳女演员

霍利·亨特(美国,《广播新闻》)

  

第39届(1989年)
金熊奖

《雨人》(美国,巴里·莱文森) 
银熊奖

《阿维亚的夏天》(以色列)

评委会特别奖

《晚钟》(中国,吴子牛)

最佳导演

杜桑·哈纳克(捷克,《我爱,你爱》) 
最佳男演员

吉恩·哈克曼(美国,《燃烧的密西西比》) 
最佳女演员

伊莎贝尔·阿佳妮(法国,《罗丹的情人》)

 

第40届(1990年)
金熊奖

《八音盒》(美国,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被拴住的云雀》(捷克,吉里·曼泽尔) 
银熊奖

《走出来》(德国)

评委会特别奖

《虚弱综合症》(前苏联)

最佳导演

迈克尔·弗尔赫文(德国,《讨厌的女孩子》)  
最佳个人表演奖

伊恩·格伦(《无声的叫喊》) 
最佳联袂表演奖

洁西卡·坦迪(美国,《为黛茜小姐开车》) 
摩根·弗里曼(美国,《为黛茜小姐开车》)  
杰出个人成就奖

《本命年》(中国,谢飞)

 

第41届(1991年)

金熊奖

《微笑之家》(意大利)

评委会特别奖

《判决》(意大利,马可·贝洛奇奥) 

《撒旦》(前苏联)

最佳导演

里奇·托纳奇(意大利,《极端分子》) 

乔纳森·德米(美国,《沉默的羔羊》)
最佳男演员

梅纳德·埃基亚西(英国,《约翰逊先生》) 
最佳女演员

维多利亚·阿布里尔(西班牙,《情人》)

   

第42届(1992年)
金熊奖

《大峡谷》(美国,劳伦斯·卡斯丹)

评委会特别奖

《甜蜜的艾玛,亲爱的波比》(匈牙利,伊斯特万·萨博)

最佳导演

杨·杜里尔(瑞典《船长》)
最佳男演员

阿姆·缪勒斯塔(美国/德国,《乌茨》 
最佳女演员

张曼玉(中国香港,《阮玲玉》)

  

第43届(1993年)
金熊奖

《香魂女》(中国,谢飞) 

《喜宴》(中国台湾,李安)

评委会特别奖

《亚利桑纳之梦》(前南斯拉夫,埃米尔·库斯杜里卡)

最佳导演

安德烈·贝京(英国,《水泥花园》)
最佳男演员

丹泽尔·华盛顿(美国,《马尔科姆X》) 
最佳女演员

米歇尔·菲佛(美国,《爱情田园》)

  

第44届(1994年)
金熊奖

《因父之名》(英国,吉姆·谢里登) 
银熊奖

《狗的年龄》(法国)

评委会特别奖

《草莓与巧克力》(古巴,托马斯·古铁雷斯·阿里、胡安·卡洛斯·塔比欧)

最佳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白色》)
最佳男演员

汤姆·汉克斯(美国,《费城故事》) 
最佳女演员

克里茜·洛克(英国,《瓢虫,瓢虫》)

  

第45届(1995年)
金熊奖

《诱饵》(法国,贝特朗·塔维尼埃)

评委会特别奖

《烟》(中国香港,王颖)

最佳导演

理查德·林克莱特(美国,《日出之前》)
最佳男演员

保罗·纽曼(美国,《大智若愚》) 
最佳女演员

萧芳芳(中国香港,《女人四十》)

第46届(1996年)
金熊奖

《理智与情感》(中国台湾,李安)

评委会特别奖

《教室别恋》(丹麦,伯·威德伯格)

最佳导演

严浩(中国香港,《太阳有耳》)

理查德·隆克莱因(《理查三世》) 
最佳男演员

西恩·潘(美国,《死囚上路》)
最佳女演员

阿诺克·格林伯格(法国,《我的男人》)

第47届(1997年)
金熊奖

《性书大亨》(美国,米洛斯·福尔曼)

评委会特别奖

《河流》(中国台湾,蔡明亮)

最佳导演

埃里克·赫曼(意大利,《吉玛港》) 
最佳男演员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美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最佳女演员

朱丽叶·比诺什(美国,《英国病人》)

  

第48届(1998年)
金熊奖

《中央车站》(巴西,阿瑟·柯恩)

评委会特别奖

《摇尾狗》(美国,巴里·莱文森)

最佳导演

尼尔·乔丹(爱尔兰,《屠夫男孩》) 
最佳男演员

塞缪尔·杰克逊(美国,《杰基·布朗》) 
最佳女演员

费尔南多·蒙特妮格罗(巴西,《中央车站》)

  

第49届(1999年)
金熊奖

《细红线》(美国,特伦斯·马利克)

评委会特别奖

《敏郎悲歌》(丹麦,克拉格-雅克布森)

最佳导演

史蒂芬·弗尔斯(美国,《高低镇》)
最佳男演员

迈克·奎斯(德国,《晚的形状》)

最佳女演员

玛丽娅·施莱德(《艾米与豹》) 

朱莉安·柯勒尔(《艾米与豹》)

第50届(2000年)
金熊奖

《木兰花》(美国,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评委会特别奖

《我的父亲母亲》(中国,张艺谋)

评委会奖

《百万美元大酒店》(德国,维姆·文德斯)

最佳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美国,《月亮上的男人》)
最佳男演员

丹泽尔·华盛顿(美国,《飓风》) 
最佳女演员

娜德娅·马尔(德国,《打开心门向蓝天》)
比比安娜·贝盖劳(德国,《打开心门向蓝天》) 

第51届(2001年)
金熊奖

《亲密》(法国,帕特里斯·谢罗) 

评委会大奖

《十七岁的单车》(中国,王小帅)

评委会奖 
《初级意大利文》(丹麦)

最佳导演

林正盛 (中国台湾,《爱你爱我》)
最佳男演员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美国,《毒品网络》)  
最佳女演员

克里·福克斯(法国,《亲密》)
最佳新进男演员

崔林(中国,《十七岁的单车》) 

李滨(中国,《十七岁的单车》)
最佳新进女演员

李心洁(中国台湾,《爱你爱我》)

  
第52届(2002年)

金熊奖

《千与千寻》(日本,宫崎骏)

《血色星期天》(英国/爱尔兰,保罗·格林格拉斯)
评委会大奖

《炙烧点》(德国)

最佳导演奖

奥塔·伊索里亚尼(法国,《星期一早晨》)
最佳女演员奖

哈里·贝瑞(美国,《死囚之舞》)
最佳男演员奖

雅克·甘布林(《通行证》)
 
第53届(2003年)

金熊奖

《尘世之间》(英国,迈克尔·温特博特姆)

银熊奖

《改编剧本》(美国,斯派克·琼斯)

最佳导演

帕特里斯·谢罗(法国,《他的兄弟》)

艺术贡献银熊奖

《盲井》(中国,李扬)

最佳男演员

萨姆·洛克威尔(美国,《危险思想的自白》)

最佳女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美国,《时时刻刻》)

妮可·基德曼(美国,《时时刻刻》)

 

第54届(2004年)

金熊奖

《继续向前》(土耳其,费斯·阿金)

银熊奖

《失去的拥抱》(阿根廷,丹尼尔·波曼)

最佳导演

金基德(韩国,《撒玛利娅的女孩》)

最佳男演员

丹尼尔·亨德勒(阿根廷,《失去的拥抱》)
最佳女演员

凯特琳娜·桑迪诺·莫雷诺(哥伦比亚,《玛利亚》)
查理兹·塞隆(美国,《女魔头》)
突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破晓》(瑞典)

 

第55届(2005年)

金熊奖

《卡耶里沙的卡门》(南非,马克·唐福德-梅)

银熊奖

《孔雀》(中国,顾长卫)

最佳导演
苏菲·索尔(德国,《最后的日子》)
最佳男主角
卢·泰勒·普奇(美国,《吸拇指的人》)
最佳女主角
朱丽娅·耶特斯(德国,《索菲·斯库勒:希望与反抗》)
最佳导演银熊奖
马克·罗斯曼(德国,《索菲·斯库勒:希望与反抗》)
最佳艺术贡献奖
《天边一朵云》(剧本)(中国台湾,蔡明亮)

 

第56届(2006年)

金熊奖

《格巴尼察》(波斯尼亚,亚斯米拉·兹巴尼奇)

银熊奖

《越位》(伊朗,贾法·帕纳希)

《肥皂剧》(丹麦/瑞典,佩妮莱·菲舍尔)

最佳导演
迈克尔·温特博特姆、马特·怀特克鲁斯(英国,《关塔那摩之路》)
最佳男主角
莫里兹·布雷多(德国,《基本粒子》)
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乌勒(德国,《安魂曲》)
最佳艺术贡献奖
《自由意志》(德国,导演: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最佳处女作奖

《肥皂剧》(丹麦/瑞典,佩妮莱·菲舍尔)

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

《伊莎贝尔》(金培达,中国香港)

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奖

《看上去很美》(中国,张元)

终生成就奖

伊万··麦克兰

安杰伊·瓦伊达(波兰)

 

第57届(2007年)

金熊奖

《图雅的婚事》(中国,王全安)

银熊奖

《其他》(法国/阿根廷/德国,艾瑞尔·罗特)

最佳导演
约瑟夫·希达(以色列,《波弗特》)
最佳男主角
胡里奥·查维兹(法国/阿根廷/德国,《其他》)
最佳女主角
尼娜·霍斯(《耶拉》)
最佳艺术贡献奖
《牧羊人》(美国)

最佳处女作奖

《Vanaja》

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

《哈勒姆》(英国)

杰出电影艺术创新奖

《电子人也无所谓》(韩国,朴赞旭)

最佳影片金熊奖(短片)

《接触》(荷兰) 

评委会大奖银熊奖(短片)

《接电话》(法国)

《美》(陈骏霖,中国台湾)

上一篇:世界十大名画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