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八不语
二十世纪初期,老北京人做买卖,有8种做买卖的行档,以在胡同里流动交易,不用语言表达,而用手中不同的响器示意所交易的种类。走街串巷的小贩们用各种响器,作为行业的语言象征。
据年近90岁、人称金二爷的老北京人及几位老年人共同回忆,资料如下:
1.打小鼓的: 专收金银首饰、名人字画、玛瑙玉器,最次也要收红木家具等价值较高的物品,大多在大宅门前敲打。
2.唤头儿: 剃头的,一头有火盆,一头有箱子,其中有剃头的家伙,手中拿一钢叉子,长约尺二有余,一拨后“嗡嗡”作响,发出的“嗡嗡”声音,时间长约为30秒钟。
3.小梆子: 换香油的。一手拿一梆子(木头掏空后)。长约4 寸,宽约寸半,厚约8分。一敲,发出“梆梆”的声音,人们听到后,来(换)买香油。
4.大梆子: 用木制的小梆子,长约尺二,宽约4 寸,厚度为寸二。卖豆腐的,一敲,发出“嘣嘣”的声音,人们就出来(换)买豆腐。
5.手铃: 江湖郎中,一种手铃,有一铁环中有珠子,发出“哗啷”的声音,人们就知适郎中来了。另一种套在大拇指上,铜制的环,发出“呤呤”的声音,小伙计提药箱在前,先生随后。
6.大拨浪鼓: 卖炭的,手持直径约半尺木制、牛皮制作的大拨浪鼓,发出“拨愣”的声音。人们知道卖炭的来了。
7.报君知: 瞎子算命,(老北京人称为失目先生)手持铜锣,用木棍撞击,发出清脆的键铛声音。
8.唤金闺 磨剪子、磨刀的,手持一叠铁片(6片),前后摇晃,发出“哗啦啦”的声音:未出嫁的姑娘或小媳妇儿听到此声音,即出来磨剪子、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