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城市导航>北京>休闲>

回味老北京“冰食”

来源:金玉米 编辑:星星 时间:2012-02-22

冷饮在老北京时称为“冰食”。冰食的传统源远流长,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幽风•七月》中就有冬季去凿冰,把冰储蓄在地下待夏季时供消暑食用的记载。


 

冰食带来清凉一夏

古代人消暑,主要一靠扇子,二用冰水。冰之来源古时是冬季在冰窖、冰井或冰室内贮水结冰以待夏季使用,即类似如今说的冰库。到了周代,还专门设有专管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周礼》还记载:“春秋治鉴,夏颁冰,秋刷。”即冬季藏冰,夏天开始使用窖冰,炎夏后秋天清刷整修,以备来冬再贮新冰之意。古代时就是用这种冰来冰镇食物和酒水。

冰的用法是将食物和酒放置于特定的屋室“冰橱”中。在《吴越春秋》上就有越王勾践在炎夏时食宿在冰橱的记述。许多诗人有冰食的诗句,屈原的《楚辞•招魂》篇写有“挫槽冻饮酌清凉兮”的诗句;杜甫也曾有“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纳凉诗句,记述了显贵之家吃冰食消暑之情景。冰水是为公子们调制的,应该是加了香料的冰水,比如薄荷水。藕丝是为小姐们制作的。可见酷夏防暑降温用吃冰食冷饮之法自古就很盛行。到元明清,北京已出现用牛奶果汁香料和水制成的食品——奶酪,在《红楼梦》中,也记载有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汤和凉茶等众多冰食。在市肆上也有冰镇西瓜、冰镇酸梅汤、冰棍等冰食出现。而清末民国以来,百姓家在伏天最盛行自制绿豆汤、莲子汤及用中草药熬制的暑汤,以避暑防热健身。

六十年前老北京的冰食花样繁多,腾讯小编带您回味老北京消夏圣品,给这个炎夏降降温。


 


 

酸梅汤

酸梅汤,古籍中所载称为土贡梅煎。南宋《武林旧事》中亦有卤梅水的记载。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汤是从清宫御膳房传到民间的清暑解渴饮料,素有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之说。梅子,亦称青梅、梅子、酸梅,用半黄的梅子烟熏后即成乌梅。酸梅汤的制作是将乌梅泡发后放入桂花、蜂蜜、冰糖加水进行熬制而成。清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所著《都门竹枝词》上云: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老北京售卖酸梅汤的店铺伙计和小贩们掂打着冰盏儿两个小铜碗,一上一下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并吆喝着喝酸梅汤嘞,冰镇的好凉嘞!


 

红白玻璃粉

玻璃粉实际上是用藕粉琼脂熬煮制作浓汤或凉粉状,冷却凝固成冻坨,透明白色的就是白玻璃粉。如果熬制时再加点食用红色素,就成了红玻璃粉。一般售卖时,将红白玻璃粉各一坨放在一个玻璃器皿中,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非常鲜艳,品相俱佳。出售时,以小瓷碗盛满,用小钢刀划成条,浇上冰镇的糖水,状如透明玻璃。这种玻璃粉亦在小吃店、干果铺有售,常吆喝败火润喉的玻璃粉呦!购买者,用嘴沿碗边一吸而尽,凉甜滑润、冰爽可口。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亦称杏酪,是老北京时的冰食佳品。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云: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法做出冷却后即成杏酪,将其切成小块配以冰水,形似豆腐样,食后凉爽滑嫩适口,很受食者赞誉。这种杏仁豆腐除小吃店外,在西餐店常有出售。


 

果子干

在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杏干柿饼镇坚冰,藕片切来又一层。的诗句,说的就是果子干。果子干的原料主要是杏干、柿饼、鲜藕片和白糖。制法是先将杏干、柿饼洗净,用水泡胀后冰镇冷透,两者均撕成碎片,加水和白糖煮成带汁的糊状,盛入器皿中,再把鲜藕覆盖其上,然后把容器放在冰块中冰镇一夜,次日出售时再放进一大块冰块。老北京时除干果铺、小吃店出售果子干外,还有串胡同的小贩推着车夜间在胡同叫卖。售卖时用小铜勺盛入蓝花瓷碗,食之凉彻牙齿,酸甜清香适口。


 

大冰碗

老北京还有一种叫大冰碗的冷食,常作为夏天时在饭庄子的红白事或寿宴时供应。清代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hellip&hellip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原坐落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旁的会贤堂饭庄的消夏大冰碗,最有特色:以大号蓝白彩大瓷盘盛装,盘内用碎冰垫底,上面叠以切成片的鲜桃、苹果、梨等水果,最上面覆以什刹海出产的鲜藕片、鲜菱角和鲜莲子。各种水果均经冰块冰镇过,上桌时再撒上些白糖和黄酒。食此大冰碗,入口清香,冰凉爽口,暑热尽消。这种称为大冰碗的什锦水果冰盘,旧时大饭庄均在开宴前后为食客敬奉在席面上,以供食用,很受欢迎。


 

雪花酪

在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就是雪花酪。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中国传统的冷食。其制作方法是把一个圆铁筒放进一个比它略矮的圆木桶里,木桶比铁筒直径要大,铁筒周围填满了碎冰块。制作时,铁筒内倒入凉开水、红糖或者是糖精、香精。再用皮带缠在铁筒外皮上端,用人力反复拉动皮带转动铁筒,让筒内的水珠之间结冰。为了不使其结成冰块,制作人要用一根竹片,多次剔除筒内壁上的冰层,使筒内保持半流质,即酪的状态。铁筒在木桶的冰块中转动,越转越糨,一直到呈浓小米粥状。

现如今,夏暑季节乃至冬天,“冷食”、“冷饮”在市面上能见得着,花样也更丰富了,但老北京“冰食”带给我们的回忆和对胡同文化的向往,却是不可替代的。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