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7段堤岸演绎7种风情
海河起自南运河、子牙河相交的三岔河口,东流至大沽口入渤海湾,全长约70公里。和上游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河流及300多条支流组成海河水系。
天津市政府为综合开发改造海河两岸,于2003年2月20日启动海河堤岸改造工程,至08年海河上游区域市内区段堤岸改造全面完成,向人们展现出海河新的形象和面貌。海河堤岸建设共分为7段,在保持整体现代化欧式风格的基础上,每一段堤岸都根据各自所处地域文化、环境、建筑特色的不同,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情。
风情一:慈海桥至北安桥—天津源头、历史凝重
该段堤岸起于海河源头,沿途坐落着袁世凯官邸、冯国璋故居等历史风貌建筑,所以在设计上力求做到历史文化与景观建设的和谐统一。在正对大悲院出口处的大台阶两侧设计了浮雕,一侧是关于三岔口来历和天津形成的文字说明,另一侧是历史漕运浮雕,充分展示了天津悠久的漕运文化。此外,金汤桥至北安桥东岸的亲水平台用粮库的垫仓石铺砌,用不规则的原毛石砌垒护坡;大悲院堤岸平台移用了治理新开河中挖出的清末民初建设耳闸时遗留的巨型条石,并保持原有的镶嵌方式。
河岸之旅:
三岔河口全景图
三岔河口是天津城的发祥地,北运河与南运河汇入海河后形成了三岔河口,几百年来它川流不息,见证了天津城的发展,也孕育了天津独特的文脉和商脉。从金代的直沽寨,元代的海津镇,明代的天津卫,到清代的天津府,三岔河口一直被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金代以前,是渔民、农夫和晒盐工们聚集在三岔河口形成了自然的村落。到了金、元时期,这里便有了河海运输而且成为了漕粮转运的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漕粮就是从南方经过水陆运到北方的粮食,正是漕粮使三岔河口诞生了天津最早的军事城堡直沽寨,元朝时把直沽寨又改为津海镇,这就意味着三岔河口已经完成了从乡村聚落向城镇市集功能的转变。
明代的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朝廷宣布在直沽设立天津卫,同时在三岔河口的西南方修筑卫城,卫城设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其中北门对着北码头渡口,也就是今天的北大关。两百多年后的清康熙四年、公元的1665年,朝廷又在北门外南运河北岸的甘露寺设立了钞关,这样就方便了往来的漕船、商船验关纳税,南来北往的货船必须在此通关后才能上岸交易或放行。三岔河口也就得益于水陆交通的便利,形成了此地的人文荟萃商家兴旺,当时的侯家后单街子、锅店街、北门外一带,货栈、银号、店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日销万金,买卖兴旺,歌舞升平。外地客商也陆续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前来投资经营,这一带因此而发展成为众多的老字号,天津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商业地位,可以说与此是密不可分的。
三岔河口是天津的发祥地和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摇篮,如今,这里正被逐渐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运河商贸旅游观光地。以大悲院为中心的运河商贸区是继古文化街之后,海河边又一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商贸旅游区;以“天津之眼”命名的摩天轮、天津近代工业展览馆、大胡同商城、引栾纪念碑、海河改造等等都在以不同的姿态展示着三岔河口这一天津历史集聚地全新的风貌。
《潞河督运图》
《潞河督运图》百米浮雕建在大悲院景观区东侧,长100米、高2.6米、坡度为10度的石墙,正面分别是长50米的《潞河督运图》浮雕和长50米的“三岔河口记”。《潞河督运图》浮雕取材于清代画家江萱反映海河三岔河口漕运繁忙景象的《潞河督运图》长卷(古代称海河为潞河),再现海河的历史文化。
天津近代工业展览馆
望海楼
望海楼在向北路狮子林桥旁,原名圣母得胜堂,清同治八年(公元l869年)由法国天主教会所建。望海楼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石基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正前面有呈山字笔架形的三个平顶塔楼,两侧墙檐的泄水口上各镶8个石雕兽头,雨水自口中涌出,状似喷泉。大厅左右,排列圆柱,分隔成三通廊式,正中为圣母玛莉亚的主祭台,对面是唱经楼,四壁悬挂耶稣受难图。地面铺黑白相间方形瓷砖,顶、壁彩绘,门窗均作尖拱形,窗上嵌耶稣罹难故事的彩色玻璃。
奥式风情区
奥式风情区北起袁世凯故居,南至进步道,东临平安街,西靠海河,主要用途是商务办公、多功能的综合高档商业休闲区域;并结合欧陆风情的休闲咖啡厅、酒吧,作为高档次的特色展厅。
古文化街
以元代古迹天后宫为中心,由仿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组成的街道 。无论建筑风貌、店铺装修、匾额楹联,经营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漫步古文化街上已足赏心悦目;而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古籍、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天津风筝等专业店铺丛聚本街,供您观赏、选购。2007年5月8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桥之旅:慈海桥—金刚桥—狮子林桥—金汤桥—进步桥—北安桥
慈海桥
慈海桥位于三岔河口,横跨子牙河,连接河北区五马路和红桥区三条石横街,全长330米,跨度100米,分为两层,上层为机动车专用道路,下层为人行道桥。慈海桥摩天轮直径为140米,相当于35层楼高,将超过英国泰晤士河畔号称世界上最大的“伦敦之眼”,跃居世界第一。轮外装挂64个360度透明悬挂式座舱,每个座舱可乘坐8个人,可同时供512个人观光。摩天轮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0分钟,到达最高处时,人们可欣赏到海河全景以及方圆40公里内的街景,晴空万里时,甚至可以看到天津港,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津之眼”。
金刚桥
金钢桥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横跨海河至东北角。新桥于1996年年底建成,为双层拱桥,下层桥利用旧桥墩改建为三孔钢与混凝土组合的箱梁桥。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2米。上层桥采用三孔中承式无推力拱桥结构,全长600米,宽15米。
金钢桥,始建于1903年,俗称老桥。1902年袁世凯将原驻保定的总督衙门移驻天津后,为了提高他的政治地位和往来京津两地之便,便在河北种植园南侧,修建新车站称总站,俗称北站。1903年车站建成后,从新车站修通一条直达衙署的大马路,命名为大经路(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多次来津经过此路,改为中山路)。为了与河对岸沟通,是年将原窑洼木浮桥,改建成双叶承梁式钢架桥,因是钢结构,故称金钢桥。后经多次改建该名称依然保存至今。
狮子林桥
狮子林桥位于南开区、红桥区与河北区的交界处。连接大胡同商贸区和狮子林大街,横跨海河之上。狮子林桥始建于1974年,桥宽24.6米,上部结构为挂孔悬臂结构,跨径24m+45m+24m。1994年在老桥上、下游每侧各修建一座新桥,新桥桥宽为9.3米,这时候实际上狮子林桥由结构不同的3座桥组成。2003年根据海河综合开发总体规划要求,狮子林桥抬升1.271米,后经过不足一个月的时间,成功地把3座桥梁分别抬升到位。提升后的狮子林桥于2003年09月28日通车。重修后的新桥在桥头、桥栏、桥身、桥墩等不同地方有大小狮子几百个,充分体现狮子林桥的特色。狮子的形态各异,每一只都不一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狮子林。
金汤桥
金汤桥位于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桥名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桥长76.4米,总宽10.5米,面积8022平米。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铁桥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比解放桥早建约20年。
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打响了解放天津的战役,胜利会师于金汤桥成为全歼守敌的标志,金汤桥就此成为了天津获得新生的起点。 现经整修,建设成为玻璃结构的金属桥,桥身,阶梯,都由厚玻璃制造!
进步桥
进步桥西起南开区的通南路、南马路,东接河北区进步道,连通海河西岸和平路商业区和海河东岸的奥式风貌区、意式风貌区,全长0.508公里。该桥具有桁架桥、吊桥和拱桥的受力特点,该桥横断面只设一片竖形主桁架,呈倒三角结构,全桥连接全部采用焊接工艺。整体为白色,造型为流线型,从远处看,宛如一条飞鱼跃出水面。该桥双向4车道。在车行道两侧还规划了人行道,行人过河时可以观光游览。
北安桥
北安桥始建于1973年,全桥三跨,跨经为93米,桥跨为24.8米,改造后原桥抬升1.5米,原桥两侧各加宽9米,在原桥台两侧各加跨4米的亲水平台,改造后的北安桥体现了古典式建筑风格,其中包括寓意东、南、西、北四方平安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桥头雕像,青铜压纹的“盘龙”桥墩雕像以及桥栏柱基上舞姿各异的四尊“乐女”雕像。4个铜制的“乐女”分别高2.8米左右,手中各抱着4种不同的乐器:阮、排箫、琵琶、笙,力求突出中国古典韵味;2条盘龙雕塑采用了中西合璧的风格,龙头、龙身、龙爪均为金色,它们分别盘踞在海河上下游的桥两侧,仿佛从水中升腾而出,栩栩如生。
风情二:北安桥至大沽桥—现代都市金属质感
为了与北安桥金碧辉煌的雕塑以及大沽桥壮观的“日月同辉”相协调,该段堤岸在设计上省去了繁冗的造型和景观布置,力求突出简约的现代化风格。具体通过铺设大面积灰色调地面石材、设置造型简易的雕塑小品、安装立体式夜景灯光以及相关绿化等,将现代都市的金属质感展露无遗。
体现现代天津都市的城市夜景
桥之旅:北安桥—大沽桥
北安桥夜景
大沽桥
坐落在解放桥和广场桥之间的大沽桥设计构思为“日月双辉”,由两个不对称的拱圈构成,大拱圈面向东方,象征着太阳,小拱圈面向西方,象征着月亮。“日月双辉”巨型双拱中的大拱拱圈弧长140米,向外倾斜18度;小拱拱圈弧长116米,向外倾斜22度,它们共由88根吊杆系于桥的两侧,与桥外伸出的半圆观景平台相对。这种设计的全称为“不对称外飘式联合梁系杆拱桥”。
风情三:大沽桥至解放桥—休闲风格自然衔接
该段堤岸距离较短,在设计上突出了现代化休闲风格,同时自然连接起相邻的两段堤岸。具体通过欧式栏杆、休闲坐椅、绿色植物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清新、幽雅的休闲区域。
马可波罗广场
广场雕塑始建于1923年,由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朱塞佩·博尼设计,建成后由意大利途经上海运至天津,可惜被毁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后根据意大利档案部门提供的历史资料和河北区收藏的文史资料,于2008年恢复广场原貌。广场由和平女神雕塑和6座典型的意大利南部地中海风格别墅组成,主体雕塑包括喷泉水池、基座、罗马柱、和平女神像,高13.6米,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材,其中基座上部装饰了4个欧式人物雕像,柱顶为展翅飞翔的和平女神铜像,手拿一枝橄榄枝,象征着“友谊和平”这一永恒的主题。灯光建设以暖色调为主,明暗搭配,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含蓄、温馨、休闲、安静、舒适的感觉。
意式风情街
意式风情街的原址为天津意大利租界,起始于1902年。是意大利在域外的唯一一处租界。意租界建造风格以意大利花园别墅为主,并要求沿街建筑不许雷同。这里的建筑大量采用高低拱券、穹顶、塔楼、柱石等建筑符号,极具意大利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由于意租界区域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风格鲜明,因此吸引了不少文化名人,如梁启超、华世奎、曹锟等。1998年底,作为海河综合开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了意大利风情区的开发建设,以体现浓郁的意大利风情为宗旨,将风情区建设成为集旅游、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区。
桥之旅:大沽桥—解放桥
大沽桥夜景
解放桥
解放桥位于天津火车站 与解放北路之间的海河上,是1923至1927年建成的铁桥。桥长96.7米,桥面总宽19.5米。当时耗资125万两白银,是海河上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桥的原名叫“万国桥”,即国际桥之意。因为当时天津有“国中之国”的英、法、俄、美、德、日、意、奥、比九国租界,此桥正处于海河两岸租界之间。民间又称此桥为“法国桥”,因为它是由法租界工部局主持建造。此桥又位于法租界与俄、意租界之间。不论哪国轮船通过此桥都得经过管桥单位开启桥梁。“万国桥”到1948年曾改名为“中正桥”,那是国民党政府以蒋介石的字而命名的。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更名为“解放桥”,沿用至今。
风情四:解放桥至大光明桥—繁华地带力求现代
该段堤岸途经天津站、利顺德饭店等繁华区域,在设计中力求突出现代感十足的“摩登”气息。具体将通过休闲广场、小卖亭等设施来聚集人气,同时将安装欧式风格的坐椅、雕塑,并设置现代化的灯光照明设施。
天津火车站
天津火车站初建于1877年,站线为两股、“月台”一处、简陋公事房数间。 1892年5月,该站西移“半里许”在季家楼、火神庙两村附近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车站。移址后的车站,因地处海河东岸“老龙头”地区,故俗称“老龙头”火车站;
“庚子兵变”车站被毁,翌年(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车站,命名为“天津紫站”,并在车站广场中央构筑“老龙头”纪念碑一座(后拆除)。1911年,“天津紫站”更名为“天津东站”。为组织国际联运业务,在第一站台装设了上下行共用,进、出站信号机,并于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国际站台)成功地开出了第一列国际列车。 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扩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候车室,1987年,经市政府和铁道部决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天津铁路枢纽改造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于1987年4月15日开工,1988年10月1日正式竣工,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了站名——天津站,自此,天津东站更名为天津站。
天津新客站于2007年1月开始史上最大规模改扩建,这是集铁路、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客运集散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改造项目,改建后的天津站地处河东、河北两区的交界处,与解放桥遥遥相对,向右是邮电枢纽大楼,向左是车站行包综合楼和商业楼“龙门大厦”。站前站后共设4个广场(即主广场、副广场、解放桥广场、与子广场),总面积为81000平方米。
天津站夜景
站前世纪钟
桥之旅:解放桥—赤峰桥—保定桥—大光明桥
解放桥
解放桥是一座可以开合的桥梁。轮船从桥下通过时,梁架从中分开,分别以两端桥墩为轴心旋转上扬,桥的两墩中间即畅通无阻。待轮船过后,桥又复原接通。解放后,此桥很少启动开合,最后一次启动、开合,是在1970年 (或71年)。2008年7月22日,按照原貌修复的天津解放桥时隔33年重新恢复开启功能,为海河再添新景。
赤峰桥
赤峰桥坐落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中央金融商务区(CBD),位于现状赤峰桥北侧,横跨海河,连接和平区的赤峰道、海河西路与河东区的李公楼立交桥。赤峰桥改造工程于2007年3月10日正式开工,2008年8月完工。主桥横跨130多米,引桥为互通式立交桥。主桥塔高64米有余,好像风帆。塔底为船形建筑结构,是一处视线上佳的游览平台。远远望去,赤峰桥犹如海河上扬帆而来的一艘巨轮,蔚为壮观。
保定桥
保定桥于海河西岸横跨台儿庄路下沉地道,在解放北路落地,连接和平区保定道;东岸穿过河东区南站商务区,止于河东区六纬路。桥梁主跨长120米,连同桥两侧道路,全长570米。
大光明桥
大光明桥原为渡口,于清末光绪年间设立,1900年后因在俄租界内,故称俄国桥渡口。后因临近大光明影院改为大光明渡口,于1983年建大光明桥。大光明桥桥长350米,宽30.5米,是连接河东、和平两区的重要跨河枢纽桥梁。大光明桥紧邻小白楼地区,跨越海河,连接河东区十一经路与和平区曲阜道。
大光明桥夜景灯光
2007年10月5日新大光明桥改造工程正式开工,2008年5月15日正式完工,新大光明桥以“光明”为主题进行装修,其中包括:在桥头新建四个欧式的桥头堡,每个桥头堡上分别安装以日、月、星、辰为主题的雕塑,四座雕塑融入了神话元素。通过从光明到黑暗再到光明的自然过渡,烘托光明、高尚、公平的主题。雕塑“日”象征如日中天是生命的源泉;“月”寓意唯美,家好月圆;“星”寓意善良、正直、明朗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辰”代表爱与美,理解与公平,均衡的理想和高尚的品质。
风情五:大光明桥至光华桥—纯净天然健身广场
该段堤岸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休闲、健身需求,在建设亲水平台、绿色草坪、景观小品等设施的同时,还将设置不同形式的健身小径和广场,并提供一定的健身器械,从而成为一个纯净、天然的“健身房”。
堤岸亲水平台
桥之旅:大光明桥—金阜桥—奉化桥—刘庄桥—光华桥
金阜桥
金阜桥西侧连接蚌埠道,东侧连接十三经路,桥梁全长192米,宽23.5米。该桥采用轻型非对称结构,两侧人行桥与主桥一同构成一个三维立体结构,远远望去犹如横跨海河的“时空隧道”。金阜桥将采用内置灯光照明,强度可随外界光线明暗而变化,光线无论反射在冰面还是水面上,都能让桥梁显得宏伟而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与周围新型建筑物相协调。
奉化桥
奉化桥又名直沽桥,是一座钢结构的桥梁,更是目前海河上用钢量最多的一座桥梁。奉化桥全长257.3米,该桥共分三跨,每跨由三道独立的拱组成,河道内不设桥墩,两边分别跨越河坝路及台儿庄南路,连接奉化道和红星路。桥梁主体上、下游两侧分别设置人行桥及景观步道。
奉化桥造型优美简洁,宛如从空中撒落在海河上的美丽花瓣,可谓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刘庄桥
刘庄桥原名刘庄浮桥,是解放后建造的,1991改建成跨越海河的独塔斜拉桥,更名为刘庄桥。刘庄桥西连接河西区琼州道,是一座单行桥,河东区东连大直沽中路。从河西方向过河的车辆因修路暂时不能左转,直行通过大直沽中路可达津塘路,右转沿河坝路可达大直沽八号路一带。
光华桥
光华桥是中环线上横跨海河的交通枢纽桥梁,位于新围堤道和东兴路之间。始建于1977年,原名四新桥。2006年5月2日,光华桥开始展开改造工程,2007年10月12日通车,改造后的光华桥在两侧各加两跨18米的引桥 ,主桥长度将由改造前的120米增至192米,桥面也将重新划分车行道,由原来的双向5车道改为双向6车道,人行道由3米缩减为1.5米,将过河的人流和车流分离,方便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使得光华桥桥上与桥下道路形成全新的立体交通。已被重新“包装”光华桥,桥体整体以银灰色为主色调,时尚、现代,予有“海河航母”之称。
风情六:光华桥至海津大桥—错落有致开敞空间
该段堤岸将沿河建设多个亲水平台,车道、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将平行于河流和亲水平台展开,并通过特定地点的台阶连接不同的高层。在相对较宽的地点将建设重点的休闲场所,同时在上述基础上加入其他的景观元素,如小型广场、亲水阳台、浮动水上平台和亲水台阶等构筑物,形成有层次的、简洁明了的空间关系。此外,该段堤岸将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为多个开敞空间,为人们的休闲活动、庆祝活动(如婚礼)、商业娱乐等提供充足空间。
桥之旅:光华桥—国泰桥—富民桥—海津桥
国泰桥
国泰桥为城市主干道桥梁,位于中心城区光华桥下游600米处,横跨海河东西路,东接拟建的国泰道,西接小围堤道。该桥梁全长396米,其中主桥长度为172米,桥宽31.5米,为机动车双向4车道,单侧人行道宽3米。国泰桥主桥上部钢拱结构如一道美丽的彩虹,并用钢索直拉桥身。拱形上部设有观光平台,方便人们一览海河美景。
富民桥
海津桥
风情七:海津大桥至外环线—清新怡人生态田园
该段堤岸在设计上以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主题,通过花园、小广场、大块稻田状绿地等景观的建设,突出亲水的主题,让人们充分感受海河的静谧、安详之美。同时,该段堤岸被划分为4段区域,将通过不同的建设手法演绎出静谧“蓝湾”、绿色“稻田”、休闲“绿岛”、“摩登”地带4种不同风情。
桥之旅:海津桥—柳林桥—海河桥
海津桥
海津桥是修东南半环快速路的时候新建的跨河立交桥。海津大桥连接河东区的昆仑路和河西区的黑牛城道,从河西方向过河,下桥后沿昆仑路可达昆仑桥、津塘路一带;从河东方向过河的车辆无法右转,车辆左转可开往大沽南路方向,直行沿黑牛城道可达洪泽路、太湖路一带。
柳林桥
柳林桥位于市中心城区,北接武当路,南接柳林路,并在与海河西路相交处建设分离式立交。该桥总长度480米,其中主桥长200米,引桥长280米,双向六车道,单侧人行道宽不少于3米。该桥造型似“蜻蜓点水”,对称布置了半拱形悬臂大梁拉锁组合结构,主梁为两跨连续钢箱梁,每跨跨径约100米,主跨长度为200米。整座桥上共有3只“蜻蜓”展翅而立,中间的大“蜻蜓”翅膀长度为100米,两侧的小“蜻蜓”翅膀长度为85米。
海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