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的风土人情和活动
关于羌族的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羌人中的姜姓部落是古代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部落之一,我国农业的始祖就是姜姓神农氏“炎帝”。古代文献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如《易系辞下》云:炎帝“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淮南子.修务训.尝水草》云:炎帝“乃始教民,播五谷”。
开始农业生产之后,实现了定居生活,创造了陶器、药物、纺织、音乐等。《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说“神农耕而作陶”,《淮南子.修务训.尝水草》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风俗通》说“神农作琴”,《商君书》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等等。这一切都表明羌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创造有过宏伟的功绩。
羌族酒文化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饮用时向坛子中注入点水,用细竹管吸饮,男女老少轮流吸,吸完再添水至味淡后食渣,俗称此为“连渣带水,一醉二饱”。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说四言八句合辙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以每人插一长竹管于坛中,同时饮用。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此外他们也饮白酒。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
羌族节日饮食
羌民居住的各山寨很可能分属不同的部落。故节令不尽相同。同寨又有大姓小姓之分。同是过年过节,饮食安排也不一样。
过年:羌族有自己的年节,也过汉族的春节。羌族的年节,又称“过小年”,时间不定,早的农历十月初一,迟的腊月二十八。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日,将猪用棒打死,以火烧掉猪毛,剖开后祭祖祭神。羌族过小年,要举行家庭宴会,喝收成酒,吃莜面做的三叉形大蒸饺,馅用腊肉颗颗喝豆腐做成。有的山寨用面粉做牛、马、鸡、羊形状的小馍馍,祭祖先喝天神。欢宴与歌舞要持续5到7天。三齐乡羌民过小年后,次日亲族邻里互饮咂酒,唱酒歌,互诉离别之情。尔后,青壮年去成都平原打工,到春节后才回来。
农历除夕,菜至少要5种,多则16种,总数不得为10,多为腊肉和卤肉,还有野味。主食为大米干饭,各种食品都要有剩余,以祈来年丰收。同时要给猫、狗留些好吃的食物,并注意观察狗最先吃什么,就预示来年哪些东西最昂贵。团年之后,全寨男女欢聚在一起跳“锅庄”。原先是在各自家里围着“锅庄”欢歌曼舞,后来规模大了,改在寨子里进行,要一直跳到天亮。除夕夜半子时,一要给祖先泼水饭,二要去牛圈观察牛头方向,准备大年初五的出行。
初一早晨吃酸汤面。因为团年时吃了大量肉食,可以调剂一下。此日不动刀,不背水,不兴拜年,也不窜门,全天娱乐。晚饭,家家户户一律吃大米干饭,要备许多肉酒,饮咂酒,男人们更爱白酒,妇女们则喜欢蜜酒。
绵虒手磨豆腐
本地水质得天独厚,采用山间清泉水手磨推制出的绵虒豆腐以其嫩白细滑和豆香醇正而远近闻名,许多人慕名前来品尝。
“不吃豆腐,枉到绵虒”,绵虒豆腐成为绵虒特色饮食中最为出名的一道菜,也是招待贵宾必不可缺的佳肴。
燃灯节
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昼夜不灭。人们穿上节目的盛装,群聚在为佛教大师而诵祈愿经的寺院前,高诵“六字真经”,向怫的神灵祈愿、磕头,各村寨的男人们骑上马,带上早已备好的柏香树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诵祷词,举行盛大的煨桑仪式。并向天空抛撒印有狮、虎、龙、鹏的“龙达”(风马),继而,骑手们为寺院的僧人们和全村寨的人们,表演马术;男女青年跳起“锅庄”,老人们坐在看台上边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愿歌,由能说善唱的艺人说唱藏族民间长诗、格萨尔王传等,直至圆月升起,人们才扶老携幼,高唱诵念“六字真经”愉快地回家。
藏族的婚姻具有非常浪漫的民族色彩,整个过程,可概括为“抢头帕”、“浪寨子”、“抢婚”、“说媒”和“结婚”5个阶段。
羌族刺绣
羌族妇女勤劳善绣,几乎人人都会刺绣,鞋垫通常是羌女出嫁的陪嫁品,看一个羌女是否娴惠能干,就在这双小小的鞋垫上就是用这样简单的工具,羌族妇女在穿梭间织成了一条条美丽的腰带。
就这样在各色丝线中反复排列穿梭着,以类似原始织布的方式,拼出不同的图案。传说因为被羊吃掉了经书,所以羌族人没有文字。但又有一种说法,说失传的羌族文字其实没有失传,那些经文早被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想出织腰带的方式巧妙地保存下来,系在亲人的腰间祈求平安祝福,因此而代代相传。
可惜传到今天,只记其形,不识其意,只能辨识个别字符了。
汶川古羌文化节
每年的7月1日(农历六月初六),经过精心筹备的首届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在萝卜寨隆重开幕。
羌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县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类聚居县之一,既是大禹的出生地,也是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同时还是九寨沟旅游环线的画龙点睛之地,距离成都市仅140多公里。
大型实景原生态羌族民俗歌舞《羌山神鼓》,将向游客再现古老的祭祀仪式。文化节期间将举办首届全国“释比”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著名羌族民俗文化专家将汇聚一堂,研究和探讨六千年古羌文化发展史。文化节还将举办全国首届羌绣大奖赛,展演羌笛、口弦、萨朗等羌族民间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活动。
中国汶川古羌文化节的举办,旨在挖掘、保护、弘扬古羌文化,搭建古羌文化展示平台,提高汶川的知名度、开发度,抓住“阿坝旅游第二次创业”的机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汶川的综合实力,为推进“旅游富州”、“文化扬州”作出新的贡献。
羌族节庆活动
一、羌历年
羌历年是羌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一般五天至十天。古老的羌历是十月太阳历,每至十月初一即新的一年开始,收获已毕,皆杀猪宰羊庆祝丰收。秦时羌历改为农历,所以现在农历十月初一过新年。羌历年主要活动有祭天神、祭牛神,以祝祭降福、禳灾庆吉。祭天神、祭牛神有一天集体祭礼,同时各户还要各自祭祀礼拜,还要饮酒、轮流宴客(以寨为单位),跳沙朗舞,举行各种欢庆活动。
二、祭山会,也称敬山节、祭天会。
以寨为单位进行,从农历三月至六月日期各不相同,较普遍为(农历)四月十二。一般在村寨附近神山的神树林举行,男子和未婚妇女参加,他们身着盛装,携各类精美节日盛宴酒食,牵牛、羊、鸡等活畜上山。祭礼由释比或年长威重者主持。祝词颂毕,杀牛、羊、鸡献天神、山神、树林神,燃柏香枝,然后再颂吉祥词,并集体还愿许愿,再给各自许愿还愿,此仪式需长达几小时乃至一天,众人皆叩拜不起,惟有释比或主持者可以活动。最后盟誓村规民约、祖宗传统后,集体呼号,鸣枪欢呼,欢宴唱歌跳舞直至尽欢而归。所余食物平均分配给全体人员。
三、妇女节,也叫传歌节
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起连续4天,由男人做饭带孩子,妇女先到神山石塔沙朗女神处祭礼领歌,后野餐至黄昏而返。是夜家家户户备酒宴迎请妇女们挨户传教从神女处领回的歌舞,通宵达旦,直到第四天全部人家学会方休。如当年此寨死了50岁以下妇女,则志哀不举行活动。
四、传统祭天会
每年统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后来由于受汉区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合并祭天会、玉皇会、川主会,规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动,人数数百至上万不等。还有妇女敬神节与汉传娘娘会合并进行,内容与妇女节不同,以敬神和娱乐为主,皆为妇女参加。
五、羌族端午节
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六、春节
羌族过春节极为隆重且历时已久。虽春节不是本民族传统节日,但羌族把羌年节的内容移入春节,使其别具特色。正月初一以一寨或相邻几寨为单"坐初一",早饭后各家自备酒肉、香等到固定的聚会地点会合,共同娱乐、欢宴,枪炮声不断,直至黄昏鸣枪放炮归家。初二开始全寨挨家轮流吃年饭。50年代末后因花费太多而改为只请一部分客。
七、其它集会
三月三: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七月七: 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三月十二:每年三月十二日,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十一月一:每年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山王会:“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观音会:“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会:“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羌族传统科技和工艺美术有其独到之处。羌碉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几千年来独树一帜;溜索、索桥的发明也贡献不小;冶炼和锻打技术已较发达。其他制硝、制硫、制黄烟等技术也名盛一时。羌族数学、历算、天文等知识自成一体,羌医羌药几千年为羌人的健康和世代传承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科技深入羌族地区。羌族现在有了自己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成倍增长,羌族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