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幼军-山西人的希望
从沿海开放的移民城市深圳来到反差强烈的内地,于幼军给山西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执政之风,也以招商省长的美誉,给山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于幼军先生从2005年7月份履职山西至今,满大满算也就整整两年时间。但是,于幼军先生在山西的功绩,山西人会永远记住——关闭非法煤矿、取缔污染企业、狠抓植树造林、大搞城市建设、实施兴水战略、推进两区开发、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招商引资、勇于承担责任、高度重视民生、搭建合作平台、推介山西品牌……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于幼军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和颇好的口碑。
于幼军,男,汉族,1953年1月出生,江苏省丰县人,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学位,1971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山西省委副书记。
参加工作后历任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期间1980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大学本科函授学习);1986年8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11月,任广州市东山区委书记;1990年3月任广州市天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92年11月任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993年3月,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1994年8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期间1993年3月至1995年8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学习,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2000年4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深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0年6月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2003年5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2003年6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
2005年7月8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于幼军为山西省副省长、山西省代理省长。2006年1月在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山西省省长。2007年9月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定接受于幼军因工作变动辞去山西省省长
职务的请求。
作为一个省长,工作量是很大的,既要把撑全盘大局、运筹帷幄,又要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半年时间,先后到四十多个厅局、六十五个县区、十个经济开发区和三百多家企业考察调研,这个时间是紧而又紧。何况又难免有开会、接待、陪同之类的繁事,加上晚上还要做大家的家庭作业,可想而知于幼军陪家人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潜心研究省情,必然会忽视自己的亲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每晚挑灯夜思,对症下药,制定新决策,把整个心思放到了执政为民上。心中就没有那么多的闲情去约朋会友,去写那些“特事特办”的条子,去打那些下不为例的招呼,去光顾那些灯红酒绿的场所。这个以省情为重的心情是最大的亲情,也是最珍惜自家亲情的亲情。
正如于幼军自己所说的:“最大的政治就是人民的利益,最大的政治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使山西的经济发展排在中部地区前列。”这就是新时代做官的责任,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人民所企盼的官。
在山西,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提到于幼军都是一片赞扬声,都会竖起大拇指。一位始终在山西,研究整个山西几十年的研究员吐出了他对于幼军的评价:这是山西有史以来最好的省长!再问原因,答曰:务实!
这位研究员的评价,同样代表了三晋三千万儿女的心声。
山西左有太行山,右有吕梁山,南临黄河,北接塞外,地处四塞之地,这里的人容易形成封闭的心态,煤炭经济比重大和计划经济退出晚的双重影响,产业的资源依赖性和思想的封闭保守性相互作用,经营者乃至全社会竞争意识不强,开放意识淡薄,致使曾经辉煌一时的山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步步落后。山西,你是被谁抛弃?于幼军答曰:山西商机遍地,百业待兴,正处在腾飞的前夜。
上任第一天,于幼军就承诺,要把广东、深圳和湖南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工作体会和好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方式方法与山西的实际结合起来,推动山西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促进山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南风吹来,朴实的山西人从内心发出感慨——山西有希望了。
2005年,山西省开展对外开放“千人大调研”,也是同年,于幼军明确要关闭4000多个小煤窑。2006年,再关了3000多个煤矿。在2006年1月的全省人代会上,于幼军以全票当选山西省省长一职。2006年3月,他召开了全省扩大对外开放大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的决定》,7月又召开了“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大会,大力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违诺和过错追究制等制度。
2006年,山西的招商引资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港洽会、沪洽会、厦洽会、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展览暨推介会都活跃着“当代晋商”的身影。山西引资额接近4000亿人民币,是过去20多年实际利用外资总和的20多倍。刚刚结束的珠洽会,短短3天时间,山西握着371个项目、总投1515.66亿元、引资额1155.32亿元的招商成绩单满载而归。山西对外开放渐入佳境,三场招商宴,不仅引进了大量的资金,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的落地开工,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招商引资队伍,搭建起山西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的区域合作平台,开启了晋沪、晋港、晋粤全面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
在于幼军的力促下,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山西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体育中心、地质博物馆等即将陆续开工。首届国际煤炭博览会马上就要在太原召开、太原机场大道不日也将竣工、沿黄干线正在修建、两区建设如火如荼、机场扩建进展顺利、天蓝了、水请了、草绿了、树多了……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个没凝聚了于幼军先生的心血和汗水?山西人不会忘记!
最近《南方周末》报道了于幼军从深圳、长沙、太原的升迁经历和从政心得,他没有官腔官话,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显然是脱掉官服摘下官帽接受记者采访的,所以问答都很流畅自然,像是拉家常。而《南方周末》也给读者讲述作为人的于幼军的故事:从当中学教师时把前后《出师表》贴在床头床尾,到初生牛犊般地给专家学者讲鲁迅;从借鉴金庸的章回体结构写社会主义论著,到攻读博士学位;从通过媒体找“我为伊狂”谈心,到训斥湖南招商官员“肥水不流外人田”……穿便装的于幼军竟是如此有血有肉——“他是我们中的一个,他就象邻居家的大哥一样”。
可能有不少官员都像于幼军一样勤奋地做人,认真地从政,只是有些为官的条条框框局限了他们在大众面前的“人性展示”,因此老百姓眼中的官总是“与众不同”,总觉得当官的都是高人一等,千篇一律地下指示发号令,一门心思地管人管事,官与民的心理距离就此拉大。孰不知,越把自己裹得严实,就越没有亲和力。丧失了亲和力,谁还会讲真话说实情?因此,于幼军是值得尊敬的官员。
也许是山西这块儿“黑色”的黄土地,无法容忍你这样的实干家吧。但是,我要说,于幼军,你对得起山西,你实现了你上任时的承诺——站起来当伞,俯下身做牛。因此,你要真的离开山西,山西人会为你祝福;如若还能留在山西,再干上三五年,山西人会更加为你而高兴,因为山西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