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旅游>国内>

中国糕点行的老字号

来源:金玉米 编辑:雪茄 时间:2014-06-05

一、以糖火烧创业的大顺斋
它是明朝崇祯年间就创下的大买卖。崇祯十年(1637年)的时候,江苏南京的一位回族人刘大顺及全家北上来到北京通州落户谋生。起初,他只是靠着原来的手艺做些糖火烧,不过日就有了回头客,没过多长时间,刘大顺在街上开了一间小店,取名就叫“大顺斋”。到了清康乾盛世的时候,大顺斋的糕点已经是五间铺面的大买卖家乐,各种糕点的花色很齐全。至了晚清时,大顺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下,除了通州总号外,在北京城内相继开设了几家分号,创制出许多独具风味的清真糕点。

二、大内垂青水星斋
  在老北京朝阳门外,有一家专售满洲饽饽的字号——永星斋,开办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永星斋的东家王芝亭原来在京城名店的学徒,深得名师指点,自他自办永星斋后,在糕点工艺严格把关,注重创新,光绪年间屡屡受到清宫内务府御饽饽房的垂青,为宫中制作了大量的精美细点。在京的许多王府也跟风而至,点名道姓的要吃永星斋的满洲饽饽。不仅如此,由于它的糕点选料纯正,口味正宗,北京的东岳庙、关帝庙、拈花寺、延寿寺等不少知名庙宇也专用他们的供品糕点,信誉久著。

三、南味北上的稻香村
在北方若说买地道的南味食品、南味糕点,旁人一准会告诉你:“去稻香村呀。”稻香村是驻庄北方的南味糕点的代表一派,百年来颇得各界的良好口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南京人郭宝生选址北京前门观音寺附近(现大栅栏)开办了稻香村食品店。稻香村创始以来,采取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形式,经营各种南味食品,大凡糖果、糕点、肉制品及山珍海味等,无所不售,生意满门。民国初年的时候,鲁迅先生曾在北京绍兴会馆住过一段时间,就是附近稻香村的常客。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正月上市的元宵很早就成为了稻香村的一大品牌。稻香村的元宵选料上乘,工艺严格。比如,磨制糯米粉必须用石碾,以确保粉质细腻,煮时才不至于浑汤。20世纪30年代末,社会动荡,稻香村亦随之歇业,但一些店中伙计相继自行开办了新的买卖,传统风味得以延续。
在与北京近在咫尺的天津,民国年间也是稻香村遍设闹市,明记、森记、全记、源记、合记等各家各户全仰仗“稻香村”这块金子招牌营生,红红火火。

四、严守规矩的祥德斋
晚清时,天津老城北门里一带有位陈姓人,他卖的元宵馅大味好,小有名气。咸丰五年(1855年)他在户部街开了个前店后厂式的糕点铺,起名“祥德斋”。祥德斋的点心用料考究,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名声逐渐远扬。大书法家华世奎、孟广慧都曾为祥德斋题写过牌匾。不同时节有五毒饼、雄黄饼、云片糕、薄荷糕、乌梅糕等不少品种。

五、桂顺斋名扬三北
开办于1924年的天津桂顺斋清真糕点铺,以诚实守信为本,不弄虚作假,不缺斤短两,对所承袭的京味糕点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上世纪20年代末,生产出萨其马、蜜麻花蜜供等一系列口味纯正的点心。它还结合天津小吃的特点,生产出传统的京八件儿、麻团酥等。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对桂顺斋的糕点情有独钟。

此外还有:

上海的冠生园,其生产的腊味、蜜饯、糖果、糕点、牛肉等五大类特色食品多达一千多种,南味糕点、广东月饼等尤其名扬四海。

宁波特色“缸鸭狗”:原来老店的创始人本姓张,乳名叫阿狗,宁波话的“张”音同“缸”,“阿”音同“鸭”,“狗”音仍为“狗”。它的汤圆是别具特色,馅料是花样千种,个个醇香可口,软滑不油腻。
牧童遥指杏花楼提起苏式月饼、广式月饼,没有不知道上海杏花楼的,有了八十多年历史的杏花楼除供应酒菜外,还兼做有月饼、棕子等,文坛巨匠郁达夫、叶灵凤、张天翼、丁玲等人就曾光顾过杏花楼。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