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悠悠孔氏村
千古悠悠孔氏村
位于山西晋中昔阳县的孔氏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望着巍峨而多姿的大山,心中无限感慨。温柔、厚重、博大。无水不灵,清冽甘甜的山泉从石缝中欢快流淌,在山的环抱下轻轻远行。山水相绕,草茂盛,木茂盛,用绿色装点了这宽厚而温暖的天地。
烟雾缭绕的屏障山
山水相绕的景色
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有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孔氏村原名孔子村,现有若干石碑记载为证。相传乃孔子以己之为名。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只此一村,再无二例,实属罕见。
传说,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文化,经赵、燕向淝子国都行进。一日行至深山野谷(今南营村下洞口),疲惫不堪,与书童在树下憩歇,见一放牧人执鞭放牧,便上前施礼问到:“此地离淝都几何?”牧羊人抬头望了一眼,回答到:“东边飞来一只鸡,头部瘦来,肚肠肥,形如葫芦不能吃,每年中秋来一回”。书童不解其意,甚是闷怒,孔子一想点头会意,连忙制止书童,还礼再问羊倌“你是哪庄人?”牧羊人回答:“就是你们刚路过的那个村。”孔子辞别牧人拉书童蹲下,用手在地上画了个“8”字解答说:“余8里,不远矣。”并自语曰“此地牧人尚智答,何况文人乎。勿小视也。”言罢启程上路,不多久,倾盆大雨骤至,河沟洪水暴涨,恰在此时,有一路人冲进河里把书捞回,并帮其将湿书凉干。孔子感激万分,遂问到:“你何处人也?”路人答:“你刚路过我村。”连续二事、二人、二问、二答使孔子倍生兴趣。于是返回前村,宿一夜、访一日,方知此村村民憨厚朴实,甚有教化,便将己名赐作村名。汉时地方民众在孔子遇雨处建庙,名“夫子庙”,大石上刻有“凉书台”,现庙宇已无,古碑尚存。这就是孔氏村的来历。
孔氏村东二里,有一个老山庄,名曰“藏皇套”。相传东汉时,王莽篡夺帝位,率兵追杀刘秀。刘秀只带数骑兵将奔逃,及至孔氏村时,眼看追兵将至,正在无可奈何之际,遇见以烧木炭为生的耿纯、耿彦两兄弟。两兄弟虽不知逃者为刘秀,却也动了恻隐之心,急忙让刘秀躲进炭火仍旺的窑内,指点骑兵顺河西上。傍晚王莽兵至,查问二耿,二耿不慌不忙说:“见有数骑兵顺河西上。”之后将刘秀引出,以饭食相待。刘秀虽气热舌焦,但还是非常感激救命之恩,遂问过姓名,谢别而去。后来刘秀称帝,降旨宣二耿回京,本意封官还愿。不料二耿误以为当年窑火烧帝,捉拿问罪,心中惧怕,便在一棵桃树上吊死,刘秀得知感觉惋惜,便在桃树下立碑修塔以示追念。70年代初,塔身风化倒塌,石碑至今仍在。
卧佛寺卧佛
位于孔氏村西1公里处,有一条约50华里长的大峡谷,从谷底仰望,在距谷口5华里距谷底约100米高的悬崖半山腰,有一座巧夺天工的天然石灰岩大溶洞。洞长40余米,深30余米,高约30多米。洞内庙宇壮观,佛像栩栩如生。这就是孔氏村的卧佛寺。寺内最为珍贵的是于北魏时期依山雕就的一尊卧佛,身长5米,宽1米,头东足西,侧卧于洞壁之下,体态安详而富有灵气。
卧佛寺内大雄宝殿
观音堂
观音与童子善女
卧佛寺对面,有一座山峰相叠,递落而下的奇特山梁,与洞口犬牙相对,相邻不足10丈,形如伏虎,叉腿而卧,守护寺洞,人曰卧虎山。山顶有一观音堂,青砖砌墙,铁红涂色,瓷瓦盖顶,红砖铺地,插斗飞栏,油刷工艺。殿内观音菩萨石像神态安详,温文尔雅端坐在石雕莲花瓣上,童子善女侍立两旁。两侧是彩绘护佛大师。
远看观音堂,掩映在茫茫云雾之中,走进观音堂又觉得荡悬在半空之中,真乃又一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