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及其自然保护区
珠穆朗玛峰简介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脉主峰。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境内。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由结晶岩系构成。海拔8844.43米,并以3.7厘米/年的速度增高。为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屋脊之称。
珠峰脚下的绒布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座寺庙。1993年在珠峰地区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的交界处,面积338万公顷。区内划分为脱隆沟、绒辖、雪布岗、江村、贡当、珠峰、希夏邦马7个核心保护区;陈塘、聂拉木、吉隆、贡当等5个科学实验区。
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女神第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855年印度测量局在英国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局长S.G.额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尼泊尔称萨迦-玛塔。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也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学资料。1989年3月,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宣告成立。保护区面积3.38万平方千米。区内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极为丰富,其中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长尾灰叶猴、熊猴、喜马拉雅塔尔羊、金钱豹等。峰顶共有600多条冰川,面积1600平方千米,最长的26千米,每当旭日东升,巨大的山峰在红光照耀下,绚丽多彩。此外,还常出现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 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 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 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 ,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 ,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 ,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珠穆朗玛峰及自然保护区的气候
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路线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 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临世界巅峰的殊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登山路线,这些路线是:
东南山脊路线: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发现,可惜功亏一篑,第2年才由英 国队沿此线登顶成功。
东北山脊路线: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队开创并成功地登顶。
西北脊转北壁路线:1963年由美国队开创并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线:1975年由英国博宁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西北脊路线: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并由此登上顶极。
北壁直上路线:1980年由曰本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南面柱状山脊路线:1980年波兰队开辟并登上顶峰。
东北山脊转北壁路线:198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并取得成功。
西南壁转西北脊路线:1982年由前苏联队开创,并沿此线登上顶峰。
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并取得成功。
东壁路线:1988年由美国一新西兰国际探险开创并由此登顶。同年,中、曰、尼三国联合登山队还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 的壮举。人类攀登珠峰的英雄奇迹正不断涌现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简介
原始森林茂密,有喜马拉雅冷杉、落叶松、皱皮桦、刺柏灌丛、箭竹、高山栋、云杉、尼泊尔檀木、木兰、乔松、杜鹃等主要树种,还有很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长蕊木兰、三七、胡黄莲等野生植物。
海拔3800——4500米之间是高山草原,长着蒿草、缀蚤等植物。雪线以上5500至6000米地带,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不化的冰雪逐年形成冰川,保护区内最大的冰川是绒布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