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
桂林,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的槽谷平原,包括桂林市、阳朔县以及临桂、灵川、兴安、永福、龙胜等县的部分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40~600米,为石灰岩岩溶地区。
一座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东北部,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人口40多万。
商周时代,这里即与中原有密切关系。秦汉时,是中原与岭南的重要通道。桂林山水有奇丽俊秀的风貌,宏伟博大的气势,气象万千的姿态,含蓄深长的意趣,极富浪漫色彩和诗画情趣。中唐时已是名闻全国的风景胜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流传古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桂林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尤以山水取胜。唐朝诗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是桂林山水的最佳写照。而簪山、带水、幽洞、奇石,历来被誉为桂林风景的四绝,其山水洞石浑然一体的景象组合,举世无双。烟雨、光影、植物、动物、田园、村舍、名园、古迹,则被称为桂林风景的八胜。这些胜、绝的风景因素融合成各具特色的16个风景区和数百个风景点。
桂林山水是指广西东北的漓江沿岸,北起兴安南至阳朔,以桂林为中心的岩溶风景区。地貌上属于峰林溶蚀谷地和孤峰溶蚀平原地带,是亚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桂林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在江岸和平坦地面上,矗立着一座座峭拔奇特的峰峦,“四野皆平地,千峰直上天”。这些山峰有孤峰拔地而起,如独秀峰,犹如擎天大柱矗立于桂林市中心,高60余米,古人题之为“南天一柱”。伏波山屹立江边,大有迂波回澜之势。桂林诸峰,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如象鼻,似飞龙;如军舰,似芙蓉;如卧佛,似书童;如玉女梳妆,似耕作老农等自然雕塑。因此,它们多以形象得名,如象鼻山、老人山、猴山、骆驼山、宝塔山等。秀丽的漓江发源于桂林市北苗儿山,自北而南流经石灰岩地区,泥沙含量极低,据测每吨水含泥沙仅67克,因而清澈碧透,逶迤流转于千峰万壑间,映得群峰碧翠,倒映清明,舟行江中宛如画中游。溶洞幽雅深遽,仅桂林市区144平方千米内竟有洞穴300余处,大小、深浅、形状各不相同,以芦笛岩、七星岩最为著名。洞内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等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古人用“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洞洞相通”来形容桂林的奇穴异洞。同时,洞内又有许多历代诗文题刻等人文景观,更增添了游览内容和情趣。
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为特色的桂林风景,随着季节、早晚、晴雨的不同,又能变幻出各种意境不同的景观,令人流连忘返。无怪乎历代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甲天下”等诗句来描绘赞美这里的山光水色。
桂林山水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相连。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桂林山水的是如何被传为佳话的呢,从下面的一些诗句和话语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不愿做神仙 愿做桂林人——陈毅
我到过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没有一个像桂林这么美丽的。——尼克松
漓江春水绿悠悠
细雨昊天结伴游
两岸奇峰看不尽
碧莲峰下泊行舟 ------董必武1959年游阳朔作
桂林的四季
桂林是最适合自助游的旅游胜地,它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桂林“三冬无雪”、“四季常花”,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9度左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游览的好季节。桂林,无论是晨昏午夜,阴晴雨雾,景致变化无常。美景层出不穷。
春天,是桂林最冷的天气,但平均气温也在摄氏8度左右,而且以晴日居多。这时,北方还身披银装,桂林却已是一个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世界了。春季三月,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左右,有时也有沥沥春雨,寒风还不时侵入肌肤,但只要身着春装,带上比较御寒的风雨衣,也就能应付自如了。你如果选择在春季旅游桂林,最好备好雨具。
夏季,是桂林的雨季,降雨量集中在4、5、6、7月。桂林全年降雨量为1900毫米,而夏季降雨量将近1000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一半以上,有“雨桂林”之说。在雨雾烟岚之中观看桂林山水,更有飘飘若仙之感。“漓江烟雨”更是世界一绝,如果来游桂林,没能领略“漓江烟雨”,是一大憾事。漓江两岸的青竹丛,碧翠如滴,浓荫作朵,长长的排成十里长廊,因此,“漓江翠竹”又是桂林夏季游的一绝。
秋天,金风送爽,天高云淡,是桂林旅游的高峰季节。此时,天气晴朗,气温适人,波平如镜,是看群峰倒影的最佳季节,江水澄澈,明净若镜,整个江底世界,清清楚楚的呈现在游人眼前,幻化出山托水,水浮山的“船在青山顶上行”的神奇境界。
初冬的十月,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是桂林市的市花——桂花盛开的时节,金桂、银桂、四季桂、丹桂洒满枝头,迎风怒放,满城飘香,遍植数十万株桂树的桂林城又变成了一座花城。
桂林的冬季,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很难见到大雪,在最冷的春节前后,到兴安县的猫儿山、市区边的尧山,在山顶间或可以欣赏到冬雪的景致。
桂林的主要景点
叠彩山
它横列于市区偏北,由于山石层层横断重重相迭,如堆叠的彩缎,故此得名。叠彩山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鹤。明月两峰,上面建有于越阁。叠彩楼。仰止堂。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拿云亭等。山南麓有登山古道,林木茂盛。登于越阁了望漓江景色,历历在目。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它南北对穿,中间狭小,仅能通人,前后则开敞为厅,四季清风习习,清幽别致。明月峰顶,景色迷人,伫立于此,俯视全城,极目千里。叠彩山上多石刻,著名的有唐代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代朱 颜的访叠彩岩诗,李秉绶的兰竹画,瞿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以及浩气诗,还有唐宋的摩崖造像等。
象鼻山
它在市内桃花江和漓江汇流处。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远看近观,都很逼真,故此得名。西麓有登山盘曲山道通山顶,山顶平展,有明代建筑的实心砖塔,塔身为圆形宝瓶式。塔的两层基座正面嵌有普贤菩萨像,故名普贤塔。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鼻与象身形成的圆洞。江水贯流,可通小舟。每当明月之夜,看水月洞侧影,酷似皎月浮江。象鼻山有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
独秀峰
它位于市中心。它拔地而起,孤峰矗立,陡峭高峻,气势雄伟,故有“南天一柱”之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刘宋时,在桂林做太守的诗人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独秀峰因此得名。每逢朝阳。晚霞照耀时,独秀峰似披上紫袍金带一般,故又名紫金山。从西麓上山,共306级达山顶南天门,纵目眺望,峰林四立,云山重迭,桂林全城浮现眼底。
七星岩
它在市区东边。岩洞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出中层8~12米;下层为现代地下河,距中层洞底10~15米,常年有水,目前仍在发育中。现在开放游览的是中层,景物最丰富,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景色,酷似一条串珠状的地下画廊。岩洞游程800多米,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洞内温度常年在20℃左右。6世纪以前的水经注就有七星岩的记载,隋唐时已成为游览胜地。留有不少题刻诗文。
芦笛岩
它在西北郊光明山,距市区6公里。整个洞深240米,岩洞萦回曲折,雄奇瑰丽,游程约500米。洞内由大量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千姿百态的景物,有似彩霞。罗帐。森林;有似宝塔。云台。山城;有似游龙。雄狮。雪人。这个神奇美丽的岩洞,被人称赞为“大自然艺术宫”。芦笛岩内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壁书77则,都是用墨笔在洞壁上书写的题名纪游,最早的是唐贞观八年,至今已历时一千一百多年了,而今墨迹仍可辨认。这些墨迹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提供了资料。1959年后,修建了各种服务设施,为游客寻奇探胜。
甑皮岩遗址
它在南郊,离市中心10公里。这是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穴居遗址。这个洞穴遗址的中央是火塘。灰坑,可能是先民们煮食。取暖。议事的地方。在火塘。灰坑的周围,有三十余具人体骨骸,其中有母子合葬,有男女老少相互贴近的丛葬。这些葬式却是特殊的“曲肢蹲葬”,如同胎儿蜷曲,反映了太古人类那种投胎转世,死而复生的原始信仰。穴居出土遗物中,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漓江风光
漓江象一条绿色的绸带,蜿蜒于峭拔碧翠的群峰之间。特别是从桂林至阳朔的40里水程,青峰夹岸,碧水回环,群峰倒影。沿途的象山。穿山。塔山。斗鸡山。冠岩。杨堤。浪石。画山。黄布滩。兴坪。碧莲峰等胜景,一个接一个,真是百里江流千幅画,游人尽在画图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