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小步舞曲》(Minuet)

小步舞曲(Minuet)是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源于法国古老的民间舞曲——土风舞,17世纪(约1650年)流入宫廷中,逐渐变得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盛行于贵族社会,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小步舞曲中尤以拉莫、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的创作最为著名,沿袭至今,舞曲大多旋律流畅、娇媚,伴奏清晰,速度从容,具有典雅、大方的气质。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这一体裁在十八世纪欧洲的宫廷音乐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他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一生中写了很多首小步舞曲,在他的第一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就有一首。而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是巴赫最通俗的名曲之一,出自《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这是他献给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一部杰出作品。《G大调小步舞曲》为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一大特点,巴赫把复调音乐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乐曲在整体上,不像无伴奏的大提琴曲那样略显宛转伤感,也不像《勃兰登堡协奏曲》那样清一色的大调,显得无比光辉灿烂,总体来说,是比较偏中性的曲风,同时具有一种平衡感。 《G大调小步舞曲》的结构是三段式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三声部中段”,通常为带“三声部中段”的复三部曲式结构。曲子的旋律以音阶上、下行级进居多,偶有大跳音程;大跳音程加强了音乐的律动感,较固定、变化简洁的节奏和平稳的级进,使得音乐风格典雅、优美。 十分盛行,因此许多巴洛克时代的作曲家都创作过大量的小步舞曲。巴赫一生写过很多首小步舞曲,下面选录的这首,不仅是巴赫的小步舞曲中比较著名的一首,而且是巴赫全部作品中较为流行的通俗作品,因而被后人改编为各种音乐形式,广受欢迎。 乐曲为3/4拍子,同巴赫的其他作品一样,其节奏自始至终十分平稳。第一主题轻快活泼,典雅华丽,其后是建立在这一主题上的几个变奏形式。全曲结构简单,始终给听众一种清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