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尔油画欣赏

《
安格尔强调绘画必须重视骨骼,而肌肉远在其次,
这是发前人所未想的重要美学理论,
1814年他应卡萝琳皇后的邀请创作的《大宫女》就是这种理论的最好佐证。
另外色彩的调配显得平和稳定、独具匠心,以至有人称威尼斯画派无一人能够企及。

《路易十三的誓约》
可是他的杰出成就恰恰就在肖像画而不在“高级”的历史画,宗教画是他最拙劣的创作,
因为安格尔根本就没有宗教感情。
这幅画是应他的故乡蒙托邦市圣母院而作。
画中描绘路易十三捧着王冠和权杖向圣母发出誓言,誓言刻在一块金色版子上由两个小天使举着,
画的上半部由两位天使拉开帷幕,圣母子高踞于天使驾着的云端之上俯视人间,
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


《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
安格尔对古典艺术的造型有着不谕的追求;同时,他还是自然的崇拜者,
《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描绘的是一位端庄优美的贵妇人,
作者将人物的皮肤和各种物件的质感处理得维纱维肖,在表现手法上其造型丰满圆润,
线条柔美流畅,色彩清纯恬淡,衬托出女主公的高雅气质。

《土耳其宫女与女奴》
这是一幅颇具东方拉伯情调的作品,描绘的是土耳其王族妇女的闺房生活。
一个百无聊赖的年轻宫女横卧席上,两个女奴在身旁侍候,左边弹琴女奴神色漠然,
人物都融入富有东方情调的室内装饰之中,这幅画的裸体宫女,从形到色,都富有个性,
不再是文艺复兴绘画人性体现的翻版。

《保罗与弗兰西斯卡》
我们看安格尔的画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线条画得太干净了。
如创作于1819年的《保罗与弗兰西斯卡》。
当他的线条变得过于准确时,他就以细节来压倒它,画上一堆纯属低级的趣味的装饰物。
但当他模仿提香时,那简直就是拉斐尔,这时的作品就成为珍贵的杰作。

《土耳其浴女》
这幅画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众多的“洁净”、“洗练”优美的人体来表现一种单纯与丰富、
众多的“洗练”和“洁净”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形式更为丰富。
这冷静、幽雅精于用线和微妙的明暗色调来体现人体表达方式,是来自古典主义的传统;
但是,这种真切而又超越真实,单纯而又变化丰富,柔美而又不柔弱甜媚的抽象意味,
以及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东方情调,是传统的古典艺术中所从未有过的。

《圣母》

《安帝奧克古和斯瑞爾德娜愛斯》

《巴隆·贝蒂》

《德韦塞夫人》

《拉斐爾和弗馬里娜》

《朱庇特与海神》
朱庇特身旁的海中女神泰提斯的形象,被明显地做了夸张,一双手既长又柔软,
显然,画家的美学观听命于浪漫主义的自由想象力。

《查理三世的加冕礼》

《梳妆》

《洛哲营救安吉莉卡》
取材于16世纪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特的诗集《狂乱之夜》所描绘的情节:
支那女王安吉莉卡被囚禁在泪之岛上,她被当着海神奥鲁克的祭品,她在等待自己的末日到来。
赶来杀死了海里的神兽奥鲁克,营救了安吉莉卡。
在这幅画中,安格尔的古典主义倾向十分鲜明,安吉莉卡的裸体被描绘得十分优美,
只是将长矛放在怪兽的嘴里而已,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平静而庄重,这正符合古典主义所追求的意境,
重理性轻情感,重类型轻个性,造型符合雕刻效果。

《浴女》

《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
安格尔在等待去罗马留学的这段时间,曾接受过今属比利时的列日城的一幅订件,为那里画一幅《第一执政波拿巴肖像》,此时正值1803年,即路易十六被处死之后,拿破仑又发动旨在推翻督政府的雾月十八日政变的重要时期,这位第一执政官要实行全国的军事独裁统治,人民无不切齿痛恨。安格尔却应允去完成这样一幅肖画。
1813年,他与玛德莱娜•夏佩尔小姐结婚,总算使他得到一些慰藉。他说道:"夏佩尔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典范,她成为我生活中的安慰。"这时。他除了画神话题材之外,还画了几幅裸体题材的大画,准备送往巴黎再度露面。

《瓦尔松的浴女》
在安格尔画的所有描绘女子裸体的油画之中,“瓦平松的浴女”和“泉”无疑是最好的二幅。
美妙的女子背影使他激动得竟至无暇过多顾及技术。半明和半暗的调子在这柔嫩的背上颤动着。
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体、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的绸头巾一一全部安排在一个平面上,
如在镶嵌饰物中一样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艾德蒙卡弗夫人》

《荷马的礼赞》

《莫特西埃夫人》

《莫瓦铁雪夫人像》
安格尔在肖像画上的色彩非常柔和,技艺精细,并能避免色调变化的不随和性。
就这一意义上说,他还是一位精练的、敢于创新的色彩画家。

《訂婚儀式》

《里维埃小姐》
《里维耶夫人肖像》
1805年,安格尔完成了“里维耶夫人肖像”一画,这幅肖像在色彩方面无疑也是安格尔的杰作之一。匀整的颜色如同镶嵌一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色彩显示着形体,带有某些起伏的暗示,但没有求助于阴影。身体和衣服用象牙白突出出来,组成画面的受光部分,深蓝色的沙发则组成画面的阴影部分。这两种颜色都被纳入黑色的背景。红、黄两色的小小变化无害于整体效果。个性和朴实的表情、明暗和单纯——使这幅肖像别有一种优美滋味的就是这些。这幅作品于1806年在沙龙中展出,但是它“独特的、革命的、哥特式的”风格特点招来了许多批评家的愤怒。事后,安格尔去了意大利,在那时奉承研究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绘画,目的是要把自己的风格提高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平和改造当时的绘画。他曾说过:“艺术发展早期阶段的那种未经琢磨的艺术,就其基础而论,有时比臻于完美的艺术更美。”那时他被中世纪的艺术所深深吸引。

这幅肖像是画家65岁时所作,可以认为是他晚期趣味的优秀范例之一。
这时他已成为一个一切优美和精致事物的宠爱者。
总的来说这幅肖像有些卖弄效果,但画得确实很好,所以批评他的人也不再说什么了。
线条变成了绝对压倒一切的形式而失去了绘画性,也失掉了它的活跃流畅气韵。
画家可能已经感到这种绘画性十分必要,以致他用鲜艳的色块来弥补它的不足。
忠于客观、竭力写实、创造真实,安格尔都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