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您的位置:主页>视频>其他>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赏析

来源:金玉米 编辑:精品宝石 时间:2019-11-24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BWV988;1955/1981版本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The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演奏:古尔德

哥德堡变奏曲,BWV 988,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全作品包括主题,30个变奏,主题反复。古尔德是这部作品最有号召力的演奏家,他于1955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在录音棚中录制了哥德堡变奏曲,本视频摄于1981年。古尔德在演奏的时候,没有流露丝毫多愁善感,反而一直处于极度的欣喜和幸福之中。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古尔德战胜了死亡,超越了时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哥德堡变奏曲》,其来历颇为有趣。据福克尔的《巴赫的一生、艺术及其作品》记载:大约在1741-1742年间,当时俄国驻德累斯顿的大使凯塞林克伯爵由于患上失眠症,于是要自己的羽管键琴演奏家哥德堡去找当时住在莱比锡的巴赫,希望巴赫能写出一些曲子,好让哥德堡在自己睡不着的时候演奏,借以消磨漫漫长夜。这位凯塞林克伯爵是巴赫的老朋友,曾经为巴赫争取萨克森宫廷作曲家的职位出过力,而这位哥德堡更是巴赫的学生,所以巴赫很快就写好了这部作品,并由哥德堡首次演奏。这部作品的原题是《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双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由于福克尔记载的这个小故事,后世便改称之为《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的结构很特殊,也很精巧。全曲分32个部分。最开始是一段咏叹调,然后以这段咏叹调为主题,巴赫对之进行了30次变奏,可以说极尽巴洛克音乐之技巧,将复调音乐的绚烂发挥到了顶点,变奏之后,乐曲返回到一开始的主题上,给人一种循环不已,无始无终的感觉。这正好符合伯爵打发长夜寂寞的需要。
 
  作为主题的咏叹调是一首萨拉邦德舞曲,曾经在巴赫献给自己的妻子安娜·玛德琳娜的曲集中出现过。后面的30次变奏并不是对主题的直接演绎,而是针对主题的“低音线”的变奏。所谓“低音线”是指主题中的低音和声部分。由于当时常见的羽管键琴有上下两排琴键,上一排琴键是高音区,主要由右手演奏,负责弹奏主要旋律;下一排是低音区,主要由左手演奏,负责弹一些低音和声,以便和高音部分相呼应。当时的作曲家写乐谱时会将左右手负责的音符分开写,所以左手负责的低音部分的主题就叫“低音线”。《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即那段咏叹调,其“低音线”只有32个音符,而巴赫就是在这32个音符的基础上进行了30次精彩绝伦的变奏。
 
  30次变奏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逢3的变奏都是按“卡农”的格式写的。这些卡农的声部之间的音高差也是严格地逐渐变大,从第3变奏的“同度卡农”,到第27变奏的“9度卡农”。另外,比如第1变奏是按库朗舞曲的节拍写的,第7、第11变奏是按吉格舞曲的节拍写的,第10变奏是一首小赋格曲,第16变奏被巴赫写成了一首法国式的序曲,最后的第30变奏更为离奇,巴赫用“混成曲”的方式,将当时流行的两首民歌“我离开你已许久”和“卷心菜和萝卜把我赶走”融入了变奏之中。可以说当时的音乐家能用到的作曲技巧巴赫都用上了。在仅仅32个音符的基础上,巴赫用他的天才给我们建造起了一座华丽眩目的音乐大厦。
 
  据福克尔说,凯塞林克伯爵在听了哥德堡的演奏之后,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并送给巴赫一个装了100枚金路易金币的奖杯作为报答,这几乎相当于巴赫当时一年的工资。不过在后来的岁月里,这部《哥德堡变奏曲》和巴赫的其它作品一样,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933年,《哥德堡变奏曲》才被第一次当众演奏。这里面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钢琴已取代羽管键琴。而钢琴只有一排琴键,以前在两排琴键的羽管键琴上左右手可以反复上下互换,在钢琴上做到这一点则较为困难。不过当听众第一次听到这样美妙的乐曲时,还是为其动听的旋律所感染。现在《哥德堡变奏曲》已成为各国钢琴家们最喜爱的乐曲之一。
 
  历来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名家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如1933年首次当众演奏它的波兰著名羽管键琴女演奏家兰多芙斯卡、最先在钢琴上演奏它的美国著名女钢琴家图蕾克、加拿大著名钢琴怪杰古尔德等。兰多芙斯卡是谈巴赫音乐时不能不提的人物,是她以一人之力将几乎失传的羽管键琴演奏重新振兴起来,而且巴赫的另一部键盘乐巨著《十二平均律曲集》也是由她在1940年完成了首演。古尔德更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钢琴界最知名的演奏家,他在1955年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演奏《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后来又在1981年以更深邃的方式重新演绎《哥德堡变奏曲》,随后就英年早逝了。他的一生就像是《哥德堡变奏曲》中的主题一样,以此始,以此终。图蕾克则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时间最久的演奏家。她在1998年以85岁高龄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时,观众只能叹服岁月给她沉淀下一份旁人无法企及的涵养。
 
  由于在巴赫的时代,作曲家们没有在乐谱上标记“渐强”、“渐弱”等符号的习惯,所以后人的演奏在强弱、缓急、节奏安排上主要是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音乐素养。这就造成了对同一作品,不同的演奏家演绎出的风格完全不同。比如古尔德在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时,演奏全曲只用了38分钟。而图蕾克在1998年最后一次录制此曲时,全曲用时为91分钟。

金玉米官方微信

服务号:金玉米
(官方消息发布)

订阅号:金玉米

(八卦奢侈品,解码大牌潮流趋势,揭秘时尚大咖撕逼内幕)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金玉米,关注金玉米官方微信。
搜索:


推荐阅读
热门